我們中國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國家,對孩子的“愛情教育”幾乎沒有,也十分避諱跟孩子談這方麵的事情。上初中時,父母就警告我們“不許早戀”。上高中時,父母還是警告我們“不許早戀”。好不容易上了大學,父母卻說:“等畢業後,有了工作再談戀愛。”可隻要我們一參加工作,父母就會天天地催我們,趕緊把婚結了。結婚又豈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最討厭的事情就變成了放假回老家。因為每次回去,總免不了會被家裏的長輩們催婚。在中國古代,男女之間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森嚴的封建等級製度,讓無數男女失去了選擇“愛”和“被愛”的權利,這種製度不尊重男女雙方的意願,造成了許多愛情悲劇。例如,《詩經衛風氓》中就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可見在中國古代,“無媒不成婚”已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據說,中國最早的媒人是女媧。據《路史後紀二》中記載:“以其(女媧)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
文化貼士
中國古代“媒人”的叫法
《詩經豳風伐柯》中有詩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後世又稱媒人為“伐柯人”,稱提親為“伐柯”,稱做媒為“執柯”。古時還稱媒人為“冰人”或“大冰”。這來自一則傳說。在晉代,有一個叫令狐策的人,有一天他夢見自己站在結冰的湖麵上,與冰下的一個美人說話。醒來後,他覺得奇怪,就找來一個擅長解夢的人,問他這個夢是好事還是凶事。解夢的人說:“冰上代表陽,冰下代表陰。陰陽事也。你在冰上麵,與冰下的美人說話,隻是中間隔著一層冰,你的話美人沒有聽到。你趕緊找個媒人,不久之後你將有一樁美好的婚姻。”
令狐策聽了這個解夢人的話,果然不久之後就娶到了一個美麗的妻子,所以後世又稱給人做媒為“作冰”。大約到了唐代,民間神話中又出現了專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塑造了聰明活潑、助人為樂,為撮合張珙、鶯鶯成為一對而不辭勞苦的丫環紅娘。因為這個形象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廣泛傳誦,因此後人常常把媒人稱為“紅娘”。明清時期出現了“媒婆”一詞,主要指以給男女介紹婚姻為職業的婦女。但因為這些媒婆常常誇大其辭,說出的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
在加拿大,兒子得到的“愛情教育”大部分來自父親。詹姆斯說在他長到了13歲的時候,父親就會提醒他,該去找個女朋友了;15歲的時候又告訴他,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應該對女孩子很紳士,但有些時候就需要很野蠻,不能什麼問題都征求女孩的意見,如果想親吻一個女孩,千萬不能詢問女孩,直接親吻她就可以了,否則,會讓女孩覺得你沒有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