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吳 進(3)(3 / 3)

遊蘇州虎阜寺

艤舟尋古寺,舍①級上崔嵬。試劍今存石,談經尚有台。殘碑捫斷字,老樹孕蒼苔。登塔一長嘯,胥江千艇來。

校記:

①“舍”,似當作“拾”。

由邗江初歸淮安

蓬門靜掩息奔馳,從此閑身百不思。久客幾更新結納,乍歸轉重舊親知。園花幽豔長吟處,江月空明獨住時。風靜竹窗晴照拂,烹茶檢點橐中詩。

桃花庵晚坐

晚風輕起寺鍾鳴,趺坐吟詩味愈清。煙鎖橫橋塵不到,滿林明月一僧行。

《柘塘脞錄》:篔穀性耽吟詠,兼工繪事,書法娟秀有致。七言如“事竟無成貧似昔,病今小愈懶如前”,“從來有技逢人易,自古無金結客難”,“事到妄為終有悔,人惟無用始能閑”,皆閱曆語也。

閻揆伯

號蘋湖,百詩先生後裔。著有《蘋湖詩草》。

春雨安東道中送二弟

策蹇沙堤路,遙知渡大河。輕塵撲麵少,細雨濕衣多。柳暗澄波色,鳩傳野店歌。自憐生計薄,無日不蹉跎。

東村

落日寒風撲麵多,一年來去雨輕過。雲橫北澗千村樹,月入東湖萬頃波。對酒那堪搔短發,扣舷時複動高歌。自憐客路飄萍梗,卻羨空山掩薜蘿。

字明仲。乾隆中諸生。

登岱

朝飯回馬嶺,暮宿月觀東。孤峰勢崱屴,一朵青蓮濃。中夜扶筇上,元氣塞蒼穹。北鬥尚闌幹,天雞唱遠風。赤輪浴滄海,萬裏一線紅。回眸色暗淡,天野仍冥蒙。雲霞儵璀璨,半規鯨波中。神光輝八極,冉冉騰碧空。身不曆艱辛,焉能豁心胸。憑欄忽長嘯,巍煥瞻神功。

聞秋聲有感

庭樹何蕭蕭,秋聲萬裏至。枕簟生微涼,頓觸故園思。家有五母雛,啾啾猶未字。寒衣早補綴,莫待嚴霜墜。弱小倍關情,垂老增我累。俯愧促織聲,村村寄此意。

山行

一徑劃蒼苔,曲折繞幽趣。溪喧穀口泉,鳥鳴花間樹。有時白雲起,藹藹疑無路。風吹采樵聲,丁丁在何處?

過天台寄懷阮赤城用韋蘇州寄全椒山中道士韻

我為章安遊,君作翠微客。攬勝輕飛梁,餐霞踞危石。何時謝塵累,結茅共晨夕。黃精充餱糧,穿雲訪遺蹟。

釣魚灣用儲太祝韻

垂楊互低亞,向晚蟬聲亂。投綸任去來,萍因風聚散。機事無機心,落英飛兩岸。

四圍白皚皚,琪樹瑤草亂。小橋水無聲,儵魚鏡中散。綠萼渾忘寒,一枝橫絕岸。

晨起懷何大允軒

空齋萬籟寂,鵲噪天欲曙。披衣步回廊,砌草尚縈露。殘月已西沈,新綠滿庭樹。舊雨隔朝昏,鄙吝輒如故。搔首望城闉,白雲自來去。

沽上送禹旭亭歸淮陰

客中人送客,慘澹別離間。況複同心友,將歸故國山。書憑行篋寄,心逐片雲還。翻覺無多語,依依秋水灣。

和王丈春田移居

偶移徐榻庾樓傍,乍轉炎飆候漸涼。桐雨疏疏聽木末,秋螢點點映藜光。詩吟壁上新題句,酒覓床頭舊釀方。好賦閑居憶潘嶽,一般歌嘯寄他鄉。

早行

驅車古道中,落日行人少。雞鳴短牆頭,月落眾山曉。

山下雲

上山複下山,山徑白雲合。行行不見雲,但覺須眉濕。

陳兆壽

字樟亭。乾隆時館素菊主人邸,後館瑤華主人府。

和李勺洋效王安居八夕詩

脈脈無言悵遠波,依然離思懶修蛾。昨宵今夜曾何幾,橫漢聯星又一過。故事不妨題再續,豪吟應許興偏多。但將酬唱成佳句,不在翻新較若何。

《柘塘脞錄》:樟亭詩見東萊李兆元勺洋《十二筆舫齋錄》。又載潘桃溪,名榞,亦淮安人,善畫,工八分書,尤工蘆雁。乾隆庚戌,同寓瑤華道人邸中。桃溪子名桐,茂才,為餘及門受業。餘嚐見其尊人畫,甚工,惜存者尠矣。又,高紫峰《蜀中筆記》:“張玉誠,號留山,淮安人。以州倅分發東河,升別駕。其《趙州道中題壁》雲:‘花如我瘦經霜慣,雲比人忙出岫多’。”後卒於濟上,惜全篇不存,附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