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冠心病,早在古代就有記載。名著《黃帝內經素問》就提到按穴位可以立即緩解心絞痛。
(一)頭麵部操作
病人取坐位,醫者站病人旁側。
1.拿五經:用五指從頭頂拿到枕後,在風池穴處改用三指拿法,沿頸椎兩側向下至C7,反複操作3~5遍。
風池定位方法:定位此穴道的時候應該讓病人采用正坐或俯臥、俯伏的取穴姿勢,以方便施者準確取穴並能順利實施相應的按摩手法。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2.推橋弓:用拇指螺紋麵推橋弓穴,先推一側橋弓穴,自上而下20~30次。然後再椎另一側橋弓穴。
橋弓穴定位方法:橋弓位於頸側部相當於胸鎖乳突肌部位,為推拿特有的穴名。
3.頭麵部分法:用兩手拇指螺紋麵,由額至下頜用分法。分前額、眉弓、迎香、人中、承漿、點睛明,往返l~2遍。迎香定位方法: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主副部,在鼻翼旁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人中定位方法:位於鼻子下麵的鼻唇溝正中及上l/3與中1/3的交界處。
承漿定位方法:下唇與下齶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
睛明定位方法:找尋此穴道時病人應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睛明穴位於眼部內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4.掃散法:用拇指偏峰在頭兩側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從前上方向後下方推動,每側操作20餘次。最後用雙掌合枕至頸項部。
(二)軀幹部操作
病人取坐位,暴露治療部位,醫生站於一側。
1.橫擦胸腹部:沿鎖骨上緣橫擦胸部並逐漸向下移至腹部,往返操作。以前胸部位透熱為度,腹部手法宜輕。
2.橫擦肩背部:醫生由橫擦胸腹部逐漸向下移至腰部,往返操作,均以透熱為度。
3.病人體位不變,醫者站於另一側,再重複橫擦胸腹部及肩背部、腰部。
4.醫生站於病人背後,擦兩脅肋部。
(三)上肢操作
先操作一側上肢,再操作另一側。
1.拿上肢:拿上肢的內、外側和前側,自肩、腋部向下拿至腕部,重複2~3次。
2.直擦上肢:由腕至肩、腋部的內、外側用大魚際與掌心直擦,以微熱為透。
3.理掌背、理五指、劈指縫、擊掌指拳麵、運膀子、搓手臂、抖肩臂、提拿合穀。
4.重複頭麵部操作,用掌根震息門,拳背震大椎及八髂,提拿肩井,結束治療。以上用冬綠油為推拿介質。
注意事項:手法用力須輕緩,應顧及病人的耐受能力。如手法用力過大,產生過強的酸脹感,會使病人精神緊張、血壓增高、心率加快,引起心髒病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