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往往謹小慎微,不敢運動。其實多數病人通過有規律的運動可明顯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還能減少死亡的危險。社區醫生可以參考以下訓練方法教病人運動:
(1)準備工作:開始運動前應采取藥物治療控製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條件應進行負荷試驗,以判斷機體對運動的反應,決定安全有效的運動水平。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安全而有效的目標心率的計算方法為:(負荷試驗中的最大心率一靜息心率)×0.6(或O。8)+靜息脈率。
(2)有氧運動:運動前適當熱身可以促進血管擴張。至少做10分鍾伸展、慢走或其他活動,勿使脈率超過最大心率的40%~50%。理想的目標是病人在預期的心率範圍內步行或就地蹬車20~40分鍾,每周3~5次。通過間斷訓練,許多病人可達到這一目標。將爬樓梯、室內行走等活動與休息交替進行。如果總的運動時間相同,也能達到持續運動一樣的效果。運動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一般開始時運動2~4分鍾,休息1分鍾,直到可以運動10~15分鍾。然後逐漸過渡到運動5分鍾,休息2分鍾,總計20~40分鍾。最後應達到持續活動20~40分鍾。病人運動時應有人監護,以確保安全。如果運動前負荷試驗未誘發低血壓、明顯的心電圖改變或心律失常,病人經適當指導後可在家中完成運動方案。
(3)力量運動:增強呼吸肌(膈肌和腹肌)的運動可減輕呼吸困難、改善生活質量、增強運動耐量。低重量阻力運動(如啞鈴操等)可增強四肢和軀幹肌群的力量,減輕疲乏。一般運動1~2組、每組重複12~15次即可使肌肉得到足夠的鍛煉。
(4)綜合措施:針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與運動的作用是互補的,血管擴張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與地高辛可改善運動能力,但效果不如運動鍛煉。藥物治療與運動同進行比單用一種措施更有效。對於幾乎所有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係統的運動應為整體治療的一部分。
(5)注意事項:當病人出現心絞痛、氣短加重、體重增加或下肢水腫等情況時,應停止運動並就醫。雖然病情惡化通常與運動無關,但在症狀控製前病人應避免運動。服用血管擴張劑和運動時間應盡量潛開,以避免血壓下降等危險。地高辛過量可伴有電解質紊亂,運動中出汗多增加了這種危險,應注意。
總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規律地運動可增加運動耐量,減輕呼吸困難和疲乏,減少心律失常的危險性,改善生活質量。運動與藥物冶療並重對症狀的改善優於單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