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穎
人類正步入一個以人力資源的取得、開發、使用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企業的管理將以人才儲備為中心。因而,提供有關人力資源投資的增減,人力資源價值大小和人力資源利用效果等方麵信息的人力資源會計必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會計主流。
一、人力資源會計產生的經濟背景及對不同行業的影響
根據目前主要工業化國家已由以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知識服務為基礎的經濟,這一轉變使勞動力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勞動者所從事的不是體力勞動而是腦力勞動。尤其是在知識密集型企業或技術密集型企業中,工人和技術人員通常受到很高程度的教育和訓練,並由他們操作和管理先進和複雜的技術設備。在電子計算機軟件開發,飛機和宇宙工業,原子能工業中,高級技術人員占全體人員的比例更大,他們所提供的是高科技服務。而現代工商企業在招聘、雇傭、培養、開發這些人才方麵需要花費巨額資金,這都是對人力資本所進行的投資,其金額可能大於對某些設備的投資,這就使資本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一個企業購買一台用於數據處理的大型電子計算機,僅需花費3000-5000美元。而招聘以為技術專家或高級企業管理人員的招聘廣告費和高級職員介紹費的場所谘詢費,通常高達20000-50000美元。但是根據傳統會計慣例,小型電子計算機在會計賬務上作為投資並列為資產,而高級的技術管理人員的招聘費用,則計入本期費用,並與本期收入相配比。其結果必然歪曲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所反映的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如果將上述人力投資作為產生未來效益的資產來計列,就可以使會計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新變化,向企業內部和外界有關人士提供更為有用的會計信息,人力資源會計就是在上述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下,而逐漸形成的。
知識經濟催生人力資源會計,但不同類型企業對人力資源知識含量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人力資源信息無論是作為決策支持信息係統還是作為人力資源剩餘收益分配的依據,不同類型的經濟組織對人力資源會計的需求都有很大差別。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人力資源會計的需求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不及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像軟件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無論是從注冊資本對財務資本的要求看,還是從企業運行對財務資本的要求上看,數量都不高,但這類企業的人力資源則屬於稀缺性資源,尤其是知識型企業對人力資本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須基於不同的環境進行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在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逐漸提煉形成人力資源的一般模式,而不是先人為地設計出人力資源會計的固定模式,後將其運用與所用類型企業。要根據企業資本構成的需求、管理上的需求以及人力資源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及收益率等因素,來決定可否使用,是否必要使用人力資源會計。
二、人力資源會計給企業收益帶來的影響
作為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具備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物質資源。其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或資源就是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財務資源是“死”的,“被動”的,人力資源是“活”的、“主動”的、隻有依靠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能動性和智力性才能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1.人力資源會計是提高企業職工勞動生產率的一個重要工具。例如:日本的鬆下等大型企業就視職工為“資產”,采用終身雇傭製;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流動性而帶來的損失。加之日本企業所特有的嚴格的管理製度,使人力資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由於日本企業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又配合以良好的機製,因而企業每一個職工都具有較高的工作熱情,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對企業更為忠誠,形成了優秀的企業文化,在這種良性循環的氛圍中,勞動生產率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收益也會隨之提高。
2.有利於正確確認企業收益。傳統的收入確認原則是營業收入或收入實現確認原則。其弊端在於:收益揭示不完整,影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贏利能力的判斷。企業收益,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置存收益,它是指置存資產尚未實現的收益;另一類為營業收益,是指銷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傳統會計不承認未實現的置存收益。而在知識經濟時代,蘊藏於人惱的智能也是一種置存資產,企業的產品是知識密集型產品,知識產品相對於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更具有增值性,這就意味著在知識經濟時代置存資產的比重日漸增加,忽略其置存收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整體評價,因而在知識經濟下,收入確認不僅應包括營業收入確認,還應包括資產置存收益的確認。如果不計量人力資產和其贈減變化,在迅速增加人力資源投資的情況下,就會低估收益,相反,在人力資源損耗的時期中卻往往表現為超額的企業收益,相反,在使用人力資源會計的情況下,由於正確區分了人力資源的投資和耗費,可以使企業人工成本的計劃更為合理,使企業收益的計量建立在收入與費用更合理的配比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