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春之5月——讓學習成為習慣(3)(2 / 3)

一個本領超群的人,必須在一群勁敵之前,方才能夠顯出他的不同凡俗的身手。——莎士比亞

第25天

千萬不要不懂裝懂

人世間最可怕的一類人,

就是一知半解,不懂裝懂。

不懂裝懂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

一種無知和虛偽,

一種打腫臉充胖子,

一種門外漢硬當行家裏手。

這種人隻會自取其辱,

隻會貽笑大方遭人唾棄。

其實對待學問應持謙虛的態度,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

切忌不懂裝懂,裝模作樣。

要想走出不懂裝懂的誤區,

就要虛心學習,不恥下問,

在學習中不斷進步,

在學習中不斷完善人生。

驢子漫步在森林裏,聽到百靈鳥婉轉動聽的歌聲,便停住腳步,擺出一副很懂音樂的架勢對百靈鳥說:“你的歌唱得很不錯,但如果你向公雞虛心學習,你的歌技便會錦上添花。”百靈鳥聽到驢子的建議,哭笑不得,其他動物則哄然大笑,驢子感到莫名其妙。

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己以為什麼都懂。——盧梭

第26天

獲得技巧更重要

很多人都存在著一種劣根性,

他們都僅僅喜歡魚,

而不善於去學習捕魚的技巧,

他們對他人的聰慧大加妒忌,

在妒忌中蹉跎歲月,

卻不想認真學習技藝,

更不想去獲取發展自己的能力。

一些作父母長輩的,

他們僅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

卻不教給孩子生存的技能,

讓孩子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還有一些老師,

他們隻傳授給學生孤立的知識,

卻不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每天得到魚那是一時的,

掌握捕魚的技巧那是一生的事情。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跑過去專注地看他釣魚。老人技巧嫻熟,沒多久就釣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便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了搖頭。老人很驚異地問小孩為什麼不要?小孩回答:“我不想要魚,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幹啥?釣竿又不能吃。”小孩說:“這簍魚一兩天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第27天

厚積才能薄發

成功在於日積月累,

成功講究知識儲備,

底蘊深厚方能舉重若輕。

急功近利隻會舍本求末,

功夫淺薄猶如空中樓閣,

嘩眾取寵則要捉襟見肘。

人生的成功不是百米衝刺,

而是一場馬拉鬆賽跑。

一時的領先不是最終的勝利。

而最後的勝利者,

除了具有堅強的毅力外,

基礎的積累更至關重要。

厚積的東西越豐厚,

才能得心應手為我所用。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有兩個畫畫的孩子,第一個孩子每畫一張畫都貼在牆上,讓到家裏的客人都能看到。第二個孩子每畫一張畫都扔在紙簍裏,無論是滿意還是不滿意。三年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第二個孩子卻沒法辦展覽,紙簍裏裝滿了廢畫。三十年後,人們對第一個孩子的畫已不感興趣,第二個孩子的畫卻橫空出世,震驚畫壇,人們把第一個孩子貼在牆上的畫揭下來扔進了紙簍,又將第二個孩子扔在紙簍的畫拾出來,貼在牆上。

第28天

不要一知半解

最危險的是一知半解的人,

完全知道的因知道而謙遜,

完全不知道的因不知道而沉默。

一知半解者比無知者,

更愚蠢,更荒唐,更容易壞事。

一知半解者,

他們常常道聽途說,

他們常常不懂裝懂,

他們常常自以為是,

他們常常自作聰明。

這種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常常留下笑料貽笑終生。

一知半解者應牢牢記住一句話,

除非是確實知道,

否則仍是不知道。

無知者與一知半解者結伴去旅行,無知者被腳下的硬東西碰了一下,他以為是塊石子,正要準備踢到深穀裏去時,一知半解者阻止道:“慢,這是一隻大烏龜。”無知者問大烏龜有什麼用,一知半解者說:“這可是大補啊,我們可以用它下酒,美餐一頓。”無知者問:“它穿著厚厚的盔甲,怎能弄死它呢?”一知半解者說:“它趴在陸地上,肯定是旱鴨子,不如把它放到水裏淹死它。”於是他們來到河邊,把烏龜放入河裏,烏龜張開四隻腳,一轉眼就遊跑了,就這樣,一頓美餐被一知半解者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