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春之4月——要敢於亮醜(2)(3 / 3)

在和人打交道的過程中,

我們耐心地聽對方講一段往事,

哪怕隻是一個笑話,

對他人都是一個莫大的鼓勵。

一天,一位將軍正在用餐,旁邊的一位士兵向將軍示意:“啊,將軍,你的飯……”將軍瞪著士兵狠狠地說:“將軍在吃飯時,你不應多嘴。”將軍把飯吃完了,問士兵:“你剛才想說什麼?”士兵低下頭說:“將軍,已經來不及了。”“你說的是什麼來不及了?”“將軍,你的飯裏有一條蟲,你已經把它吃下去了。”

要成為一個好的說話者,隻有一條規則:學會聽。——莫利

第18天

不能取笑他人的缺陷

、在失敗者麵前大論成功,

在窮人麵前炫耀財富,

在侏儒麵前展示高大,

會讓對方心靈受到傷害。

這是一種對他人的極不尊重,

也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打人不打臉,

罵人不揭短。

他人的缺陷,

已給他人留下了陰影,

我們不但不給予理解和關心,

還去取笑,

無異於給人傷口上撒鹽,

他人的自尊會在我們的取笑聲中,

喪失得一幹二淨。

學會安撫對方的心靈,

不讓對方產生相形見絀的感覺,

自己的心靈也就會安然自慰。我們嘲笑別人的缺陷,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我們內心嘲笑著我們自己。——托馬斯·布朗、

從前有一個禿子和一個麻子同住一小店,禿子看到月光照在麻子臉上,便吟出一首詩取笑:“臉,天排,糯米篩,雨滴屋簷,釘鞋踩泥土,石榴皮翻過來。”麻子不甘示弱,同樣還擊:“一輪明月照九州,西瓜葫蘆繡球,不用梳和篦,蟲虱難留,光不溜。”

第19天

說話要留有餘地

射箭弓拉得太滿就容易折斷,

水缸裏的水裝得太滿容易外溢,

氣球裏的氣打得太滿容易爆炸,

說話說得太絕容易出現尷尬局麵。

寧吃過頭飯,

不說過頭話。

說話要說得恰當得體,

說話要說得留有餘地。

說話留有餘地,

既能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又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還能進退自如不顯山露水。

說話切莫說得太滿,

一定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大發明家愛迪生,年輕人自信地向愛迪生說:“我一定要研究出一種萬能溶液,它能夠溶解世界上的所有物質。”愛迪生反問道:“它能夠溶解所有物質,那你用什麼東西來盛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年輕人紅著臉無言以對。

在開口之前,先把舌頭在嘴裏轉幾圈。

——屠格涅夫

第20天

說話要看對象

打鑼要聽音,

說話要看人,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去什麼河張什麼網。

在日常的交際中,

說話要講究場合,

要分清麵對的對象。

你再能言善辯,

哪怕是巧舌如簧,

別人聽不懂不買你的賬,

你的一切便是白費。

話兒說得對頭,

別人知曉其義明白其理,

人與人之間就很容易溝通。

掌握了說話的能力,

也就為人生增添了一道風采。

孔子帶著幾名學生外出講學,他們在一片樹蔭下休息時,孔子的馬掙脫韁繩,跑到莊稼地吃農戶的麥苗,農夫將馬扣下。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能言善辯,他自告奮勇前去和解,可是,他說話滿口之乎者也,農夫始終聽不進去。有一個新來的學生看到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麵時,便走到農夫跟前說:“你不是在遙遠的東海種田,我也不是在遙遠的西海耕地,我們都離得很近,今天我的馬吃你的麥苗,說不定哪天你的牛會吃掉我家的秧苗呢!我們應相互諒解才是。”農夫聽了這番話,覺得很在理,便把馬還給了孔子。

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