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荔枝,產於廣東、福建諸省。唐朝時長江三峽一帶也產荔枝。是一種珍奇的水果,當時因不耐久藏,故北方人隻是耳聞。白居易在產地見到荔枝,並繪圖加以說明。
序,古代文章分體有序跋類(見《古文辭類纂》)。序,即序文,又寫作“敘”或“緒”。序,或評述一部著作,或介紹一篇文章,或“序作者之意”(《史通序例》引孔安國說),或“序典籍之所以作”(宋王應麟《辭學指南》)。本文則是為“荔枝圖”所寫的圖序。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惟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橘,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為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全文不足120字,著重說明荔枝的產地、形態、味道……。
“巴峽間”,四川巴東、三峽一帶。“帷蓋”,指車篷的帷幕。“桂”,桂樹。“華”,即花。“春榮”,春天開花。“實”,果實。“朵”,指果實顆粒。“枇杷(pípá)”,常綠小喬木,葉長圓,花白,冬花夏熟,實球形或橢圓形、供生食,味甜美,葉可入藥。“紅繒(zēnɡ)”,紅綢。“紫綃(xiāo)”,生絲織物。“瓤(rānɡ)”,果肉。“瑩白”,潔白。“醴(lǐ)酪”,醴,指甜酒;酪,用奶汁做的糊狀食品。“大略如彼”,大體上象那些東西。“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元和係唐憲宗年號。“南賓”,唐山南道忠州一名南賓郡。在今四川酆都縣附近。“守”,太守。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命工吏圖而書之”,讓畫工繪圖並題字。末句是說:為了沒見過荔枝和見過荔枝但是否在采下三天內見到的們。“雲”,說。晉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載:“荔枝樹,高五六丈餘,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實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可作本詩注腳。
文章短小但內容豐富。詩人以極其凝練的文字和一連串的比喻,生動形象地摹繪了荔枝的形、葉、華、實、朵、核、殼、膜、瓤肉和漿液的味道。形象比喻生動。同時說明荔枝的色香味變化極快,不易保存。結則署以人名、地名、具體寫作時間。使人不能不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寫荔枝,不禁使人想到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而命驛站飛馬傳送荔枝以及將荔枝樹樹連根帶土挖出運往長安的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