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文驄對新殲的方案讓上級領導們眼前一亮,無尾+前翼的方案,隻有在瑞典的薩博7上采用過。
所謂的無尾+前翼,實際上就是鴨翼方案。如果單純從這一點來,殲十確實是與薩博7頗為相似。
這也是後來很多人指責殲十抄襲的理由,但實際上宋文驄的這套方案,是來自於下馬的殲九戰鬥機。
從197年以來,殲九戰鬥機十幾年經驗的積累,才是宋文驄敢於在新殲上大膽采用靜不穩定和鴨翼的原因。
而在七十年代,瑞典的薩博7都還沒有出來。在閉關鎖國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可能得到什麼資料。
在鴨翼布局的研究上,中國起步算是非常早的了。但把這種在國際上極為少見的方案拿出來,宋文驄仍然難免被與會的專家們質疑。
鴨翼的靜不穩定是個非常高難度的技術,中國能否實現自行消化和研?一旦靜不穩定無法完成,有什麼對應方案?
重要的問題是,宋文驄能不能拿出讓與會專家領導們信服的理論依據和實驗數據來。在這種論證會上,什麼關係、勢力和級別都是虛的,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對待科學的態度和客觀數據上的嚴謹。
在這個時候,611所在殲九下馬這幾年裏積攢下來的數據和資料,起到的是決定性的作用。
在參加會議的這幾空餘時間裏,為了使鴨式布局飛機方案有一個直觀的效果,宋文驄和大家一起畫出圖樣,製作了一架飛機模型。
在借用的木工房裏,他們用砂輪、銼刀、砂紙和牙膏——對,你沒看錯,在沒有研磨料的情況下,宋文驄機智的用牙膏來對飛機模型進行了打磨。
整整用了兩個晚上,一架由有機玻璃精心製作的飛機模型問世了。
王者想象中和圖樣上的東西變成了實物模型,宋文驄愛不釋手。
如今,他將這架模型帶到了評審會上來。
麵對專家和領導們的質疑,宋文驄的手上隻有幾張幻燈片和幹癟的語言,對應兄弟單位準備齊全的資料,可謂是相形見絀。
就在這時,坐在前排的謝光見宋文驄在上麵用手比劃,他連忙將放置在著手的有機玻璃飛機模型遞了上去。
相對於圖表和語言,顯然模型要有服力的多了。照著實物模型進行講解,這樣明顯要更直觀,講的更清楚一些。
宋文驄手上拿著模型,剛講了兩句,頓時現了一個問題。
模型太了,後麵的人根本看不清楚。
就在這時,他看見了桌上放著明膠片的投影儀,光柱肉眼可見的射在了投影幕布上。他靈機一動,將模型從支架上直接拔了下來,然後往投影儀上一放!
這全透明的有機玻璃飛機模型投射在後麵的幕布上——好家夥,飛機看起來就像一架淩厲的戰鬥機,威風凜凜的穿行在雲海霧靄之間一般!
瞬間,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一架的玻璃飛機模型,挽救了一代經典戰鬥機的命運。
宋文驄的講解時間雖然短暫,但卻比兄弟單位一整的介紹更加動人心弦。靜不穩定布局,機腹進氣和四餘度電傳,這在當年的中國可以是一次極為大膽的嚐試。
一般來,國際上有個不成文的慣例。新機的研如果在前一代戰機基礎上更改%的零配件,是成功率比較高的。
但是殲十的創新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其6%的零配件全部需要從頭開始研。它是中國第一種跳出了蘇式戰機模式的機種,而同樣也不同於美式戰機。
十號工程,是中國人走出了自己的路,而讓別人無路可走的過程。
胡文海看著手中有屠基達傳話的紙條,看著上麵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不由的有些激動莫名。
——由《宋文驄傳》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