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趙丹的新疆之行(1 / 2)

1938年秋,武漢失陷。王為一來到陪都重慶,同相別大半年的趙丹聚首了。當時趙丹精心導演的話劇《阿Q正傳》正在演出,王為一為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的《為自由和平而戰》也上演了。

在重慶,趙丹和王為一同台演出了《上海屋簷下》、《一年間》、《全民總動員》等舞台劇。演出這些戲,都是社會團體組織的,以在重慶的名演員同台演出為號召。他倆發現,一台戲,演員們的表演方法很不統一,很不協調。大演員們各有一套吸引觀眾的表演手法,真有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趙丹和王為一感觸很深,認為演戲除了達到某種思想意義外,還應當在藝術上力求完整統一,但如何做到這點卻茫然無所措。正在這時,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係漸漸通過翻譯書籍傳播到山城來了。這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向往,希望中國也建立一家像莫斯科藝術劇院似的劇場,從而建立起有中國傳統的戲劇表演體係。為此,最好先有機會到莫斯科藝術劇院去觀摩學習,當時這隻是空想。這種思想也感染了十多年來在舞台藝術上誌同道合的舞台設計家朱今明。有個晚上演戲散場後,三人在靜寂的馬路上漫步,一路上談論著美好的理想。雖然沒有什麼結論,但一個朦朧的信念開始萌生在他們心中。

偶然的機會,他們在重慶一個全國報紙展覽會上,看到一份印刷很差的《新疆日報》,其中有條消息說,迪化女子中學舉行班際話劇比賽。學校舉行話劇比賽,這是全國其他大城市未曾有過的盛舉。他們不久又讀到一本杜重遠著的《盛世才與新新疆》,其中著重寫了盛世才在新疆執行“六大政策”。更為吸引人的是,新疆有許多蘇聯專家在幫助建設,每年新疆要派遣許多留學生去蘇聯學習等。杜重遠是辦過抗日刊物的著名愛國實業家,杜的書他們深信不疑。他們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高興,幻想著先到新疆,再請新疆方麵派往莫斯科藝術劇院學習,待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就可以籌建中國藝術劇院,建立中國的戲劇表演體係了。

可是怎麼去新疆呀?從哪兒找門路呢?偏巧,報上登載了新疆學院委托重慶生活書店招生的廣告,而生活書店一位編輯史枚又在這時為出版王為一的劇本找王聯係。王為一趁機便問史枚,生活書店和新疆的關係,得知茅盾、張仲實和杜重遠已在新疆工作,生活書店正計劃在新疆成立分店。這些消息更增強了他們去新疆的決心。他們即問:“生活書店的負責人鄒韜奮先生能否介紹他們去新疆?”

兩天之後,史枚來說,鄒韜奮同意介紹並約他們麵談。與鄒韜奮見麵時,韜奮鼓勵他們去,答應就打電報給茅盾、張仲實和杜重遠。數日後,茅盾等回電,此事已告盛公,表示歡迎,但“新疆條件很苦,要三思而行”。他們三人認為去新疆並非為了享樂,請鄒韜奮再去電表示他們的決心。茅盾再回電時,就說歡迎他們去,並希望多邀些人,和置辦些用具去,經濟和交通問題可與新疆駐渝辦事處接洽。

這樣,去新疆便成了定局,但又不能宣揚,因為盛世才是“反蔣”的。蔣介石對新疆雖然鞭長莫及,但在蘭州一帶駐有嫡係軍隊嚴加防範。因此他們隻能悄悄告訴知己朋友,朋友們多有表示願意同往的。他們表示此去前途未知,若有作為,再邀大家去也不遲,否則他們很快就會回來。

他們三人私下商量,作為建立一個劇院的體製來說,趙丹和王為一可以抓導演和表演部分,朱今明抓舞台工作,但缺少一個劇院的組織者。他們想到了徐韜,他是這方麵的理想人才,又是十多年的老夥伴。徐韜此時在廣東曲江,是演劇一隊的隊長。他們立刻去信告訴徐,如同意即來重慶。另外,想到應該有個專搞舞台音樂和音響效果的人,趙丹介紹了上海音樂學院出來的青年演員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