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教荒漠變綠洲(2 / 3)

焉耆在發展教育事業的過程中,為了解決學生來源問題,花了很大氣力,專門抽人組成宣傳隊,挨門挨戶勸學。曹建培又召開學生家長會,讓家長明白送孩子上學念書,學知識,學做人的道理。同時,政府還明確規定,每家有兩個子女的,要送一個上學念書。因此,各學校天天有新生入學,在校學生人數增加很快。區一小擴建為12個班,有男女學生820餘名;區二小擴建為12個班,有學生600餘名;區三小在校學生超過500名,撫惠莊也擴建了班次,男女學生接近600名。再加上師範的120名,在校學生達2600名,比整頓前增加了6至7倍。

當時,師範學校校舍是租賃賽力鄉的房院做校舍,房少人多,不敷使用,這當然牽動曹建培這位教育科科長的心。他找師範總務主任陸萬海商量,兩人意見統一後,便每天下午約郝升一起在周圍看地方。他們看中一塊地皮,雖是臭水坑、岌岌堆,卻成為焉耆教育發展的基地。他們定好地方,立即修建師範學校。之後,曹建培、郝升又約同陸萬海在東灘區選了一處地方,修建區一校校舍,當時的區一校院落窄小。

焉耆區師範學校第一期三個班的120名學生1941年3月份畢業時,教育科根據行署所轄八個縣的需要,把維文班的學生大部分派往且末、若羌、尉犁、輪台、庫爾勒等縣,把蒙文班學生分往和靖、和碩、焉耆縣,把漢、回族班學生分配到各縣教育科任科長或各校校長。這批師範學校的畢業生,對焉耆區八個縣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奠基作用。

曹建培視察各縣教育發展情況後,於1941年夏季又創辦了教師培訓班,以提高各縣在職教師的業務素質。培訓班兩年期,學生有各縣調來的教師,有在焉耆招收的有培養前途的高小畢業生,包括漢、回、維、蒙四個民族,共計102人。曹建培任主任,並講授教育行政課。

教育科還推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運動”,狠抓了群眾性的國民普及教育。規定每年在校學生,利用星期天和節日,完成120小時的掃盲任務。經過全體學生的努力,僅半年的時間,就掃除文盲2000多人。他們又和阿訇商量,在各寺坊的經文學校裏,對7至12歲的孩子每天保證上一節語文課,對12至20歲的滿拉(學習經文者),除每天上一節語文課外,還加一節抗日救國時事課。授課老師由漢、回、維、蒙文會共同派人,按時間講課。各文化會還辦起了男女民校及識字班,強調40歲以下的男女居民,必須按時在民校學習。發展教育事業的同時,他們還促進體育事業的發展,開展了賽跑、競走、低欄、跳高、跳遠、接力賽、投擲標槍、手榴彈及球類等多種體育活動。

焉耆沒有澡堂,因為焉耆靠近開都河,夏天人們都在河裏洗澡,但這對老、弱及兒童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太衛生。曹建培以漢文會副會長的名義同陸萬海研究,因陸是漢文會的文化部長。他倆說服會長、副會長,由文化會拿出錢來,在老橋上遊的河沿修建了個澡堂,每人洗澡收費1角錢,解決了各單位工作人員和群眾的一大困難。

曹建培由迪化調來前,在反帝總會工作。他來焉耆任行署教育科長後,就到焉耆反帝九分會報到,並在會員訓練班工作。這個訓練班舉辦三期,每期一個月,學員人數有50人,都是各單位、各文化協會抽調來的,每天下午學習兩小時,曹是主要講課人。他除了講抗日形勢和六大政策,還講毛澤東著的《論持久戰》等,還將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列昂節夫的《政治經濟學》有關章節講給學員。許多聆聽過他講課的人說:“曹老師講課,像新疆人吃手抓羊肉一樣,清香可口。”

那時的焉耆行署各機關有名無實,許多人一天不是在麻將桌上搓牌,就是在大煙燈前過癮。人們在街上相遇,第一句話往往是“三缺一,走!”要不就是“走,喝兩盅!”再不就是“我買了些敦煌煙土,走,吸兩口!”為了消除這些消極的消遣活動,反帝九分會由曹建培、郝升主持召開了一次機關工作人員參加的“除歪風振作風”動員會。他們還在河沿開辟了一所開都河公園,裏麵由漢文會、回文會設立茶社賣茶,擺設了沙發、靠椅、書報。漢文會還組織了一個說書場,由一位河南老漢說梁山好漢的故事。每天下班後,曹建培還帶領反帝會、婦女會會員,到公園裏教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活報劇,教師訓練班維吾爾族女教師演練舞蹈。他們開拓出精神與文化的泉水,把個開都河公園搞得熱火朝天。藝術家趙丹領導的“實驗話劇團”,還來焉耆演出了《滿天星》。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閑了就打麻將、喝悶酒、吸大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