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揚從迪化乘汽車,經托克遜,過鐵門關,走焉耆,越庫車,穿阿克蘇,七天之後到達喀什。喀什帶著南疆特有的溫暖與生動、質樸與新鮮,向人們傳遞著生命熱烈的氣息,牢牢地抓住了他的心。李雲揚,化名李誌梁,和黃火青、林基路同時被調離迪化。他先被任命為喀什區教育局局長,過了一天又被改任為副局長,理由是現任局長是少數民族,不便撤了再任命他。對這一點,李雲揚是很同意的。
李雲揚是廣東省台山縣人,1935年赴東瀛,在日本大學求學,從事對留日學生的革命宣傳活動,由林基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5月,因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加劇,加之國內供給他們生活費的來源斷絕,經組織同意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伍乃茵從日本回到上海。八一三事件後,他們曆經奔波,到達延安,在橋見溝中央黨校學習。李雲揚和林基路同時到新疆迪化,在新兵營進行了學習和休整,不久分配到迪化一中任校長。
當時擔任省教育廳長的是留過蘇聯的老紅軍孟一鳴,李雲揚對孟很尊重。孟把毛澤東的《實踐論》給了他,要他教學時參考。他認真讀了這篇論著,在教學中運用毛澤東的觀點方法,向學生們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中的對立和統一的辯證法。在省一中,他既當校長,又親自授課,兼教高年級的國語和曆史,還應林基路的邀請兼任新疆學院哲學教授。學生們喜歡他,他更親近學生,常抽時間到學生宿舍裏去,和學生一起聊天、玩耍、打逗。這樣做不僅密切了和學生的關係,而且了解了許多校內外的情況,特別是下層老百姓的情況。
李雲揚在學校了解到兩個情況。一是有兩個學生目無師長、欺壓同學,一個是公安管理處處長李英奇的兒子,一個是參謀長汪鴻藻的兒子,後者最跋扈橫蠻。師生們非常痛恨他們,但又畏於他們父親的勢力,敢怒而不敢言。李雲揚就要捅這個馬蜂窩,通過調查落實,列舉他們的錯誤,在全校大張旗鼓地進行了處理。他向全體教職員工指出:“在我們的學校裏,不管怎樣出身的學生,沒有尊貴與卑賤之分。大家都要遵守校規,執行風紀,絕不允許任何仗勢欺人的現象存在。”這一行動在全校引起了轟動,許多人拍手稱快,使學校出現了新的風氣。另一情況是少數民族和漢族學生之間關係不夠融洽,似有較深的隔閡。這種情況有它的曆史和社會根源,但校方也有責任。比如學校食堂做飯就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經常把少數民族的飯放在燒過豬油、豬肉的鍋裏燒。李雲揚就從食堂抓起,督促食堂不準做違反民族風俗習慣的飯食。這自然受到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歡迎,緩和了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間的矛盾。
當時迪化的社會風氣很不好,文化糟粕充斥,到處是淫穢的戲劇、歌舞,遍布著妓院、煙館。針對這種狀況,林基路和李雲揚就從新疆學院和省一中抓起。一中,由李雲揚帶頭每日清早教唱抗日歌曲,開展了大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活動。他們在校內認真排練,然後走上街頭演唱《大刀進行曲》、《鬆花江上》、《遊擊隊之歌》、《在太行山上》等等。雄壯的歌曲,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深深打動了廣大群眾的心,在全市掀起了一個唱抗日救亡歌曲的熱潮。唱新歌,演新戲,給當時文化閉塞的狀態開了一個“天窗”,透進了清涼的空氣,有力地衝擊著不良的社會風氣,給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帶來了進步文化的啟迪。
盛世才害怕和嫉恨共產黨員在群眾中威望不斷提高,因此千方百計設障礙、找岔子,免職、降薪、記大過,頻繁調動更是拿手好戲,把原有的群眾基礎拆掉。為了離間他們和青年學生的關係,盛世才一夥還散布流言,說黃火青、林基路、李雲揚三人犯的是托派錯誤,但群眾的心裏自有“天平”。當李雲揚離開一中赴喀什之前,全校師生員工開晚會為他送行,會上送他一塊真金製作的金牌,一麵刻著光芒四射的燈塔,另一麵刻著“省立第一中學全體師生敬送”。
喀什教育局局長名叫沙必提,有一定的文化宗教知識,但並不傾向進步。還有一個副局長是山東人,從蘇聯回來任職,他的老婆是俄羅斯人。這個人很左,見了李雲揚就大發牢騷,說這裏不好開展工作。他的桌上放著他的座右銘:“鬥爭、鬥爭、鬥爭。”李雲揚對這個人的印象不大好,怎麼能光講鬥爭而不講團結呢?教育局還有幾個幹事,也都屬於平庸之輩。真正能幹工作的還是他從迪化帶來的兩個學生,一個姓唐,懂維吾爾語,一個姓肖,會教軍體。後來又有劉文典、劉文敏兩兄弟,是漢族人,都懂維吾爾語,協助他做了一些工作。
教育局不僅抓教育,還要抓宣傳,抓文化藝術。李雲揚的熱情在心靈深處燃燒,從三個方麵入手抓了喀什的文教工作:第一是通過指導喀什維吾爾文化協會,一方麵把各族各界以及宗教人士都組織起來,辦講習班,講團結進步,講愛國抗戰;另一方麵組織了一個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文工團,唱革命歌曲,演進步戲劇。教育局和報社兩家相鄰,常來常往。報社的王謨很有才幹,利用報紙在輿論上緊密地配合,使進步文化工作更加別開生麵。第二是組織教員培訓班,把教育局的所有人和各校的教師召集在一起定期學習。在教育局辦培訓班的影響下,喀什行政長公署也辦了培訓班。李雲揚、高登榜和王謨等共產黨員,利用這個講台,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一以貫之的,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三是認真抓了漢族男女小學的建設,並通過這兩個學校,帶動全喀什。這項工作李雲揚主要是通過愛人伍乃茵做的。伍乃茵來喀什就被分配到疏勒女校當教員,並兼民校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