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一天下午,潘同、穀先南、譚慶榮等人,一起被請到督辦公署參加盛世才為他們舉行的餞行宴會。盛世才親自督宴,宴席十分豐盛,樓下還有軍樂隊演奏。
數日之後,鄧發找他們談話,說:“你們很快就要下去了,即將到盛的軍中任職,組織上送給你們每人一條毛毯作紀念吧!”鄧發詳細詢問他們還有什麼困難,指示下去後應注意的事項,還發給每人一套衣服。
他們連同地方官員共約50人,乘著督辦公署派的八九輛專車前往南疆的和田。路,鋪在滿目的蒼黃中,烙得人雙眼疼痛;坑坑窪窪、顛顛簸簸,卻沒有一點兒的旁逸斜出,一覽無餘地伸向前方,伸向下一個綠洲。車隊沿塔裏木盆地西北邊緣走了七八天,才到達南疆重鎮喀什,繼續沿塔裏木盆地西南邊緣行車五六天,才到達目的地和田。塔裏木盆地位於天山山脈與昆侖山脈之間,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綠洲,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古代稱做於闐,後稱和闐,遠在西漢初已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其鼎鼎大名如和田玉般嵌入了西域的發展史。和田河伸出長長的手臂將母親河塔裏木挽住,給西域大漠帶來平扶,給長途旅人帶來慰藉。洗去風塵,走馬上任。潘同就任和田警備區少將司令兼和田區行政長,穀先南任和田警備區少校軍需處長,譚慶榮任駐和田騎兵三十八團一連少校連長。潘同化名潘柏南,穀先南化名穀誌遠,譚慶榮化名譚桂標。譚慶榮,壯族,1929年12月11日參加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右江百色起義,曆任班長、排長、連長、偵察參謀、教導員兼營長,隨西路軍左支隊進疆。
騎兵三十八團沒有營的建製,下屬5個大連,其中3個騎兵連,1個機槍連,1個輜重連,每連150人左右。騎兵連各有軍馬約200匹,連長一般配營職校官,4個排長有上尉、中尉,也有少尉。連隊絕大部分是東北籍戰士,還有少數新疆人。這支部隊原是東北義勇軍,因與日軍作戰失利經蘇聯境內到新疆,被盛世才收編。士兵年齡多在40歲左右,且多數沒有結婚成家。部隊思想混亂,士氣低落,作風腐敗。譚慶榮任連長時剛30歲出頭,加上不是東北人,也不是騎兵出身,所以幾個排長都看不起他,老兵們也不大理睬他。他一時束手無策,不知從何抓起,真是吃不好,睡不香,日夜在琢磨改造這個連隊的辦法。他終於想起了紅軍中的“士兵委員會”,蘊藏在心內的希望洶湧起來。
譚慶榮1929年參加紅軍後,先後在右江根據地的紅七軍和中央蘇區的紅三軍團當過戰士和基層幹部。他不但親眼看到紅軍中“士兵委員會”在連隊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還當過士兵會的委員。他決心用“士兵委員會”的辦法來治理騎兵連。他把這個想法向警備司令潘柏南做了彙報,潘司令很支持。他又把想法告訴了蔡誌達團長,蔡團長也很讚成。蔡團長雖是個舊軍官,但卻是個有文化,有見識的人,對共產黨也有一定的了解。他對舊軍隊的腐敗作風雖然十分不滿卻又無能為力。有人帶頭起來改造這支部隊,他是支持的。
領導支持,士兵們的態度怎樣呢?譚慶榮找一些老兵談話,征求意見。他從談話中了解到,士兵多是東北人,對日寇侵占東北極為仇恨,對蔣介石不讓抗日,使他們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耕,十分不滿,普遍都有“思鄉病”。他們對長官克扣軍餉,打罵士兵,生活痛苦的現狀也很不滿,盼望早回故鄉,與家人團聚,也希望在軍隊能過上人的生活。
譚慶榮的生命中飽含著一種銳利的東西,這東西像粒種子,飽滿而生動。種子唯一的使命是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枝繁葉茂。他根據士兵的要求,打算先從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抓起。他在連裏組織了“士兵夥食委員會”,每個排選出一名夥食委員,加上準尉司務長共五人組成,由司務長負責。士兵們看到要改善生活都很高興,因為夥食太差了。連裏有時一周吃不上一頓肉,隻有到星期天才能吃上幾塊薄肉片,饞了就隻好上街吃館子。但司務長對組織“士兵夥食委員會”很不高興,認為奪了他的權,更重要的是他的賬目有問題,怕露了馬腳。譚連長首先做司務長的工作,宣傳“士兵夥食委員會”的作用,說明組織“士兵夥食委員會”不但不會使他為難,而且會成為他的幫手;還宣布:“隻要努力為大家搞好夥食,過去的老賬一概不算。”經連長這麼一說,司務長的顧慮打消了,一心一意抓夥食並逐步見了成效。兩個月後,部隊移防到離和田不遠的墨玉縣。這是南疆一個氣候溫和、糧牧皆宜的富裕縣。司務長和夥食委員會決定先從養羊抓起,請了當地兩個經驗豐富的牧民為連隊牧羊;開始喂八九隻母羊,不久又用賣馬糞的錢買了12隻。兩位牧民白天把羊放出去吃草,晚上回來又加喂馬料。羊長得很快,不到半年發展到60多隻,一年後發展到100多隻,每隻平均60斤左右,大的重達七八十斤。連裏也由開始的每周吃幾頓羊肉發展到每周吃十來頓,加上其他肉類,每人每天吃肉將近一斤。連隊炊事班裏有三個是當地人,很會做羊肉、抓飯等新疆飯菜。過去士兵上街看到烤羊肉饞得流口水,現在每周都可吃到烤羊肉、燉羊肉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譚連長想到東北的士兵愛吃豬肉,特別是野味,就利用野外訓練和冬閑時間,把隊伍開進蘆葦地去圍野豬。高頭大馬一進蘆葦地,野豬就到處亂跑,有時打得兩三頭,有時打得十多頭,大的一頭重達兩三百斤,連裏吃不完就“進貢”給團部。全團都知道一連的夥食搞得好,上級想到一連來走一走,其他連的士兵也都想往一連調。夥食搞好了,上街吃喝的現象大大減少,原來一盤散沙似的騎兵連開始穩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