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秘密進駐迪化(1 / 2)

高大的沙丘,遍鋪漠野,連綿起伏,宛若強風掠過海麵,掀起驚濤駭浪,蔚為壯觀。沙丘托舉著紅柳,飄動著火焰,開始講述春天的故事。

雄渾壯麗的山脈峽穀,沉浸在柔和的霞光裏。星星峽公路上一字兒排開盛世才的汽車兵駕駛的蘇式大卡車。車廂裏,橫放著可以坐人的木板條。陳雲站在車廂頂上,向列隊等候上車的全體指戰員宣布乘車行軍的注意事項。

大家正要分組登車,忽然傳來馬嘶聲。有匹棗紅馬掙脫韁繩跑到車旁,親熱地啃著主人的衣裳。人多車少無法隨車帶馬,幾十名團以上幹部的坐騎,都留給盛世才的邊防隊了。昨天已和戰馬告別,今天,心愛的戰馬竟掙脫韁繩給大家送行來了。

大家又一次想起征程中與戰馬相依為命的情景。白天,它馱著主人艱苦跋涉,馳騁殺敵;夜晚,它又用溫暖的軀體替主人擋風禦寒。在最艱苦的祁連山中,它雖然瘦骨伶仃,已馱不動人,但在主人疲憊不堪,爬坡時一倒下就再也起不來的關鍵時刻,就靠拉著它的尾巴上山,一次又一次戰勝了死亡的威脅。大家也視戰馬為戰友,每到一地,不管再累再苦也要為它尋水找草維持生命。同生死共患難的戰鬥生活,人與馬結下了深厚感情。

有馬的幹部,不約而同地跑到拴馬的地方,激動地摟著馬脖子與它親昵,最後一次為它梳理鬃毛。大家再三叮囑盛世才的邊防軍:“這些戰馬是有功之臣,一定要好好喂它,千萬不要殺!老死了也不要吃它的肉,要把它們埋在向陽坡上。我們還要回來看它們!”

車隊西行,陽光像一匹金綢落在車上、公路上。左支隊將士人人臉上粗糲黑紫,隱隱透出一種沉重的**,悲壯的雄偉。他們帶著河西走廊峭厲的漠風,從星星峽邁出新的步伐。

大漠廣袤,高天悠遠。極目遠望,荒涼不毛之地環抱四野;時而可見,成群的野黃羊和汽車賽跑。戈壁麻黃星星點點,一堆堆、一叢叢,倔倔地直挺著,在驕陽下駐足,在沙土裏紮根,在漠風中淺唱。

車隊越過河床很淺的一條大河,翻過一個慢坡,出現一片綠洲:一條條青渠,一塊塊稻田,翠綠的樹林,成片的果園。要不是水塘裏倒映著遠方的雪山,人們真以為來到江南了。陳雲告訴大家,這裏是新疆的東部門戶哈密,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西域聯係的交通要衝。

將士們為塞外有水稻而納悶,一了解才知道: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督辦新疆時,看到哈密盆地水源豐富氣候溫和,就令清軍中的湖南兵搞“屯田”,開墾了兩萬多畝土地,從江南運來稻種,還帶來了一些活鱔魚。從此,新疆有了自產的大米,有了鱔魚。

將士們在哈密宿營一夜。第二天出發前,宮自寬與盛世才通了一次電話。盛要他到南疆執行任務,就此與紅軍指戰員分手,率部開往南疆。

紅軍指戰員乘車繼續西行,穿越“火洲”吐魯番。禿嶺荒山重巒疊嶂,赭色砂岩連綿起伏,宛若巨龍橫臥在大戈壁上。那赭紅色的山峰,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在5月的陽光照射下紅光灼灼,熱氣蒸騰,好像一堆堆巨大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燒。火焰山,古書稱“赤石山”。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給山起名字叫“克孜勒塔格”,意思是“紅色的山”。《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受阻於“八百裏火焰”,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為火焰山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成了傳聞天下的奇山。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詩:“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天凝未開,飛鳥千裏不敢來。”汽車在熱氣蒸烤中喘息著,掙紮著。一股一股灼人的熱浪撲麵而來,烤得***熱難忍,呼吸急促。

滿目洪荒山水色,一壁朱牆透半天。車隊在浩瀚戈壁上像長蛇緩緩爬行,終於到達天山腳下。

天山山脈由東至西橫亙新疆中部,把新疆分成了南北兩個各具特色的區域,即南疆和北疆。有詩雲:“一山橫亙界南北,萬古奇雄塞大荒。”天山山脈,高遠遼闊,蒼穹無極,奇峰林立,終年白雪皚皚,平均山脊線超過4000米,最高的托木爾峰海拔7435米。天山原是海洋,經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後逐漸隆起。山脈中的燕子山,布滿了海蚌化石,形如燕子,就是明證。天山本身就是一篇長卷史詩,越過時間的長河,屹立在天地間。天山的雄偉壯麗,素來為古人所稱道,唐初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就曾賦詩:“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雲疑上苑葉,雪是禦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