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大雨
繼續再走,此時的情況與從宮裏出來時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跟在慈禧他們之後的車輛越來越多,不止是幾輛,而是十幾輛、二十幾輛的轎車,一長列排開,氣勢很是壯觀。長城古道本該是很平常的地方,眼前卻擺著幾十輛的轎車,自然是很引人注目的。
表麵看起來是護駕的人多起來了,但是很難說他們究竟是“護駕”還是“駕護”——到底是保護慈禧太後來了,還是尋求慈禧的保護,這個隻有他們自己心裏明白了。
這些人的算盤打得很精,洋人進了城,他們才趕緊跑出來,一來可以免掉砍腦袋,二來能得一個“護駕”的好名聲,就是死在路上,也不會白死,還會落下一個忠誠的美名。而扔到家裏的老婆孩子,就跟他們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了,在他們眼中妻子如衣服,脫掉了舊的就可以換上新的,丟了紅的,還有綠的穿,隻要保住自己的小命,以後什麼都會有。所以他們緊隨慈禧太後,說白了就是怕死,在用保護太後做樣子罷了。
在慈禧逃難的路上,可謂受盡了風吹雨打。在何榮的回憶中,當時下了一場大雨,身邊雷聲亂響,不是霹雷或是悶雷,聲音來自不同的方向,在東西南北各處亂響,閃電也是四處亂晃,像蛇一樣來回竄動。山也跟著響,穀也跟著響,真是千山顫動,萬穀齊鳴,實在是驚心動魄。簡直有一種生死由天的念頭,眼前幾尺遠,什麼東西也分不清。但在那個時候,慈禧老太後還是在默默沉思著,雨點打在轎子周圍,濺到身上,她就好像沒有一點兒感覺似的。
知識鏈接
雖然是在逃難的路上,但是慈禧身邊的這些侍女、太監仍然不忘悉心照顧她。當時那場使人驚心動魄的雷雨過去之後,宮女何榮不由得想起隨身帶著的東西——一個火簾包、一包煙和一卷紙,因為慈禧素愛抽煙,所以何榮就留心帶了這些東西。幸好在她爬上慈禧的騾馱轎的時候,她把兩隻鞋子一脫,將煙、紙和火簾包塞進一隻鞋的鞋槽子裏麵,然後將兩隻鞋槽子麵對麵地一插,底朝外,順手就把它們塞在了褥墊子底下藏好了。雖然何榮已被大雨淋成了落湯雞,但是這些東西卻沒有濕,這是從宮裏帶出來的、唯一剩下的可以孝敬慈禧老太後的東西。也是因為有了這些東西,讓慈禧不至於抽煙的時候也用麻葉子。
入住軍營
下了雨之後,雖然山道兩旁坡陡高深,雨水很快就流下去了,但是道路變得特別泥濘。當時慈禧他們快要走到當地駐軍的兵營了,於是身披一身黃油布的崔玉貴先來跟慈禧稟報了一番,稱再走一段就有當地駐軍守護,他們已經騰出房間,準備接駕。慈禧聽了當時隻說了句“知道了”,崔玉貴便又匆匆地往前走去。
隨後大約又走了半個時辰,就到達了駐軍的兵營。他們騰出了三間房和一個院落,依舊是安排老太後和皇上住在東屋,西屋住女眷。慈禧的東屋有一個套間,用以讓她在裏麵洗漱休息,光緒皇帝則由兩名太監伺候。
這時候慈禧的親信太監李蓮英匆匆地進來了,跟慈禧稟告這些駐軍軍官的情況,說他們不知太後和皇上駕到,倉促地臨時準備了一點兒粗茶淡飯,罪該萬死。但其實慈禧並非十分殘暴,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倒是很能隨遇而安,說了“有什麼吃什麼”這樣的話。
此外,慈禧看到李蓮英麵目紅腫,形色憔悴,看出他是生病了,更是十分體恤他,命他不拘常節,回去休息。這麼一來,使得李蓮英不僅連連叩頭,還在宮女們麵前第一次掉了眼淚。算起來,他當時也是六十開外的人了,自從義和團失敗以後,李大總管這位“佛見喜”,就顯得很是發蔫,本來就已憂心忡忡,再加上此番風餐露宿,病自然就找上了門。他退下之後,出來還得給皇帝請安。當時光緒對他和善地點了點頭,可見光緒大概對他沒有什麼記恨,當然宮中的事也不是表麵上這麼容易就能看出來的。
在軍營住下之後,宮女們依舊照常伺候慈禧。洗臉的時候,慈禧很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她命人不要用涼水沾痱子,說痱子一沾涼水容易成為痱毒,那是一種非常難以治愈的瘡。所以現在隻能先忍著,等環境好了,再用涼涼的沸水洗幾次就能下去。慈禧說這是太監張福對她說過的,在那種時候提起留在宮中的張福,慈禧思念宮裏的心情可想而知。
抵達居庸關
吃過午飯,慈禧一行人又匆匆忙忙地出發了。之後他們終於來到一座高高的嶺前,讓這些久居宮中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塞北之風的強勁。後來他們才知道,這是中國最有名的關口,叫作居庸關。
由南口進來,像走蛹路一樣,兩邊山夾在一起,道路非常閉塞,迎麵是高山阻路,隻有一個城門,兩邊營壘排列,直讓人心驚肉跳。
果然,這一回王公大臣多了起來。到了晚飯後,來向慈禧請安的人就已經是黑壓壓的一片,按品級劃分著站了一院子。平時這些宮女和他們根本是見不到麵的,現在倒是能隔窗相望了。麵對他們的跪拜,慈禧依舊淡然對待。
慈禧這一次出逃太過倉促,喬裝打扮成村婦,坐著寒酸的轎車上路,而且事先沒有向下級發出通知,打前站的更是沒有,所以她一直到了懷來,才吃上第一頓像樣的飯。因為沒有得到任何消息,而當時又正值戰爭期間,有些縣官不敢輕易開城,雖然慈禧是貨真價實的太後,但是別人並不知道真假,所以這一路慈禧也是嚐盡了人情冷暖。
宮女對這一段往事的回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大臣明明是怕死出逃,還美其名曰“護駕”,由此可以聯想到,位高權重的慈禧太後在那時應該也真正地體會到了什麼是虛偽,什麼是真誠。
當年慈禧執政,在麵前豎起一道簾子,而在她和下屬之間,又何嚐不是也隔著一層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