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帶著眾人一路西逃,經曆了沿途的風雨煎熬,終於在一個村落裏湊合著住了下來。在那個年代,從北京奔赴西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正值兵荒馬亂時期。那麼在後續的旅途中,還會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坎坷呢?我們繼續追溯宮女的回憶。
借宿延慶州
慈禧在到達懷來之前,還曾在延慶州落腳。當他們一行人剛剛住下來之後,除卻最早跟隨太後出逃的端王、慶王等王公大臣,又有一批護駕大臣追了過來——其實他們也是在洋人進城之時逃出來的,不會帶出什麼新的消息。不過出逃隊伍迅速壯大,幾十輛轎車在大道上招搖,目標就變得十分明顯,更引起了沿途軍民們的驚慌,大家都知道皇上、太後、大臣們全跑了,各處的商店和住戶更是緊閉門戶。
延慶州是義和團紮堆的地方,四門緊閉,由義和團的人守城,州衙門已經好久都不能辦公了。慈禧一行人到達這裏,一無信,二無憑證,空口說太後和皇上駕到,就仿佛成了笑話,任誰也不會相信。
好在延慶州跟宮裏過從較密,宮中用的炭就是由延慶州進貢的,一年有幾十萬斤。由崔玉貴提到了相關的收炭太監,恰好當時的兩位師爺之一與那個太監曾經打過交道,所以他們這才放下心來相信,連夜就找到了衙役,把轎子整理好,傳喚了轎夫,由州官帶著官印,師爺作陪,跟隨著來到了岔道城。證明身份之後,崔玉貴再讓他們提供補給,他們必然不會不辦。而且這對於他們來說,明擺著是“天官賜福”的事。大家心知肚明,這就是“捧花獻佛”,以往做過不少孝敬宮裏的事,自然也就不是一點兒彎都轉不過來的榆木腦袋。可是時不與我,他們也很聰明,並沒有跟崔玉貴打官腔,直接用粗糙的大實話跟他說,他們現在說話不算數,手裏什麼東西也沒有。至於州官大老爺,則沒有露麵,應該就是沒有朝聖。
在這裏,慈禧落腳的院子四角皆是破破爛爛的,仔細打量之後絲毫感覺不到女眷住過的氣息。她們所住的房子也是極其簡陋的,隻有一鋪炕,炕上一張舊席子,除此之外任何陳設都沒有。最主要的是那裏隻有男廁,沒有女廁。而半夜時分會有人進到院子裏,給缸裏挑滿水,再給灶裏加一些劈柴,但是白天卻根本見不到一個人。就這樣,慈禧一行人等又在這裏住了一夜。早晨吃的是黑饅頭和冬瓜湯,這也是有人送來的,但他們不知道是誰送來的。這樣的情況已經算好的,至少能有東西吃,不至於挨餓。
七月二十三日卯時正分,慈禧一行的車駕再次準備出發。雖然出關之後天空仍舊陰沉,但天氣已不似關裏那般悶熱,然後上自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皇後、小主及三位格格,下到宮女、太監,全都身著單衣單褲,由於被雨淋濕,夜裏冷得直打哆嗦。所以在出發前,何榮和小娟子從跨院來到夥房,為慈禧太後烤幹衣服——最重要的是烤襪子。同時,她們這種辛酸的宮女,也能趁機取取暖。出逃以來短短兩天,她們就已經變得蓬頭垢麵,再無形象可言。就連貴為天子的光緒,在這方麵也不容樂觀。他從宮裏出來之後就一直穿著一件破舊的青布長衫,褲子是護軍的綠色褲子,一件替換的衣服也沒有。雖然當時隨行了不少王公大臣,卻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把自己的衣服拿出來給皇上換一換,果然,在困苦的時刻更能看明白忠誠的真偽。
宮女何榮回憶說,一天半夜的時候,崔玉貴用大車拉了一乘轎子回來,並帶了幾個轎夫。那是一頂四人抬,打眼一看,轎圍子似乎用的是藍呢子布料,然而仔細一看就會發現,不是呢子,而是藍卡拉。這是一種出自西北的織物,又厚又硬,隻有兩種顏色,一種是大紅,一種是藏藍,經常被用來做皮褥的麵子。
在宮裏春天和秋天的時候,宮女們也用卡拉做鞋幫子,因為它的材質比較挺拔。可夏天的時候用它做成轎圍子就太不合適了,因為它厚而不透風,人坐在這種轎子裏麵會十分憋悶,然而在出逃的路上隻能將就,談不上講究了。更加令人擔憂的是,那是需要4個人來抬的肩輿,笨重非常。如果在當時那種酷暑的天氣長途奔波,將是什麼人都支撐不住的。
慈禧太後從這起駕的時候,就上了這頂轎子。當時轎子被抬到了院子中央,大臣們由各個角落鑽了出來,恭送老太後起程,然後他們依然是冷冷清清,沒有一點排場地出了東門。由慈禧所在小轎打頭,光緒的騾馱轎排第二個,皇後的騾馱轎排第三個。
知識鏈接
據說慈禧剛出紫禁城的時候,並不是輕車簡從,而是陣勢浩大。據慈禧的內侄曾孫那根正所說,慈禧當時化裝成普通百姓,帶著宮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倉促地解決和安置了一些必要的事情,就坐著馬車出行了。
但是出行雖說倉促,在心情沮喪的時候,慈禧也不忘為光緒帝帶上了龍椅、龍床、龍旗以及龍袍,而且有兩萬多軍隊護衛前行。
大隊倉皇而走,在後半夜從故宮出了德勝門,向西直奔頤和園,在頤和園稍作歇息,就出了園子的北如意門,一直奔北,過了青龍橋,隨後順著西山山脈,這一行人向北行去。
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應該就是馬車了,而為慈禧太後趕馬車的就是葉赫那拉·根正的祖父,也就是慈禧弟弟的兒子。當時他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得知西行的消息,原本有意隨行,但是由於其長子正好在1900年出生,念在幼兒新生,且慈禧也不願意帶太多的人,所以沒有讓他們一同前往。於是葉赫那拉·根正的祖父就帶著家人到青龍橋跪送,也就是為慈禧他們送行。
出了青龍橋之後,宮裏的馬車行走困難,木頭輪胎咯吱作響,如同老牛般提不起速度。所以大臣們就勸諫老佛爺,在這種兵臨城下、火燒眉毛的時刻,這麼多的東西就不要帶了。慈禧太後也正為馬車無法前進而犯愁,思來想去覺得確實應該輕裝簡行,這時候看見跪在地上的自己的侄子(葉赫那拉·根正的祖父),於是就順水推舟,算他跪迎有功,把那個紫檀龍床賞給了他,也等於給自己減輕了負擔。
因為是特殊時期,發生這樣特殊的事情,致使皇帝的龍床出現在了葉赫那拉·根正祖父的家中。直到後來,這張龍床的存在還引來不少質疑。
因為李蓮英抱病在身,還特賜讓他坐騾馱轎,排在第四位,然後侍女的車緊跟在騾馱轎後麵,其餘的順序是大阿哥、小主、格格們。就這樣,一溜長龍似的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