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勞動力來源條件:全市330萬人口,農業人口285萬,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基地規劃的建設項目主要在以榆林、靖邊、神木等經濟、文化教育事業較為發達的市縣布局,有利於就近解決職工來源,而且職工文化基礎、技能素質相對較高。在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低工資地區布置能源重化工項目,既可通過獲得更大的成本節約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又可為當地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
(二)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1.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迅猛發展,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我國即將加入WTO。這些趨勢和變化,對能源化學工業將產生巨大的衝擊,既為我們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開拓市場發展空間提供了契機,又使我們麵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對榆林這樣一個仍處在工業化初期,經濟總量小、城市化水平低,尚屬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欠發達地區來說,能源化學工業麵臨的形勢更加嚴峻。迫切要求我們必須麵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構築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化新型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麵創新,在生產經營中變資源優勢為競爭優勢、效益優勢,以期取得突破性、跳躍式發展。
2.我國經濟進入重要的轉型和調整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製日臻完善,市場機製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經濟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低水平的過剩,“入世”又進一步提高了國際競爭的參與度等等,都將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企業微觀經營、居民消費行為等產生深遠的影響,“十五”我國將進入一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階段。榆林能源化學工業要積極適應這種調整,加快原有的資源和供給型發展模式向市場導向和需求拉動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特”的市場發展觀,發揮比較優勢,扶持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走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道路。
3.麵對西部大開發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榆林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組合配置條件好,又具有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發展能源化工產業條件得天獨厚,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完全有條件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首選承接地和投資熱點,實現率先突破,後來居上。西部大開發將為我市能源化學工業發展產生積極而現實的推動作用。
4.榆林是國家批準建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1998年7月,國家計委以計規劃[1998]1404號文件正式批準了《陝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規劃》,充分肯定了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指出規劃中的煤、電項目和天然氣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等資源加工利用項目,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符合國家投資導向,應給予積極支持,標誌著基地建設已列入了國家議事日程。陝西省委、省政府把榆林作為全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納入了西部開發“一二三四”發展戰略(一是建成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二是建設閻良飛機城和楊淩農科城;三是建設好陝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四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旅遊產業、蘋果產業和軍轉民產業),從政策、資金上予以傾斜。為了推動基地建設,省政府1999年2月以陝政函[1999]24號文件批準設立榆林經濟開發區,這是我省唯一以能源重化工項目建設為主體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這一切都為榆林能源化學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和政策支持。
5.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製約因素。主要表現為:建設資金嚴重短缺,投入力度長期不足;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建設人才極端匱乏;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生態環境整體質量不高;開發意識、服務觀念不強,管理水平落後,投資環境較差,尤其是體製、政策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等等。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更新觀念,大力吸引資金、技術、人才,優化投資環境,將是“九五”我區能源重化工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