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婺源民居
婺源縣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裏,曆史上屬徽州府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婺源風光旖旎,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民風純樸,明清建築古色古香且保存完好。古樸典雅的徽派特色建築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台、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於城鄉,白牆黑瓦的老房子掩映在綠野的叢林之中,點綴於古木幽篁之間,特別是延村、李坑、理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築學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
婺源明清時期曾經多出商人和大官,由於封建宗族思想與鄉土觀念的影響,無論是仕途得意者,還是經商致富者,都要把大量的積蓄攜歸故裏大興土木,擴祠宇建宅第,以敬宗睦族;因葉落歸根告老還鄉,建園林拓廣廈,以雅度晚年。其形式和規模都表現出小鄉土村落少見的富貴文雅之氣,體現出濃鬱的官商文化的風格。婺源民居雖樸素簡潔,裝飾用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則比比皆是。凡梁枋、鬥栱背吻、簷椽、雀替、駝峰、鴟尾、窗欞、門楣等處,無不采浮雕、圓雕、透雕的手法,雕飾龍鳳麒麟、鬆鶴柏鹿、水榭樓台、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
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 現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餘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民居56幢。民居鱗次櫛比,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村落平麵呈“火”形布局,5條街道在村中間彙聚。村子的核心處有一口水井,既在形式上對火災有預防作用,又調節了陰陽二氣的相生相克。
百餘戶人家通過過街樓連成一體。從外貌看,民居相對簡潔,牆內廳堂院落布置井然,以古樸的裝修自成一派。房屋形式多為一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用白粉刷麵的封火山牆圍起,且呈階梯式高出青瓦坡頂的屋麵,俗稱“馬頭牆”。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麵,門罩翹角飛簷,門枋磚雕別致。宅居平麵為三進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等,前後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槅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門窗等處的雕刻豐富,不僅顯示出精湛的工藝,而且蘊藏古文化的神韻,令人讚歎不已。民居四麵高牆圍護,人們雖居住在封閉的建築之中,但建築內庭布置有小花園,疊石築山、魚池流泉、石桌石凳、花卉果木,從狹小、緊湊的建築空問裏求得疏朗與廣闊。
延村的商賈民居,在建材與格局上與官宦府第區別不大。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商人住宅不如官宦府第那樣雄偉威嚴,一般院子較小,院門偏向一邊。建築的屋角與人相臨之處都砌成弧形,以示無棱無角,和睦相處。偏門和圓角體現了商人謙卑與和氣生財的處世觀念。商人住宅的門麵和天井設計,也體現了商人的職業特點,如石庫大門的門麵和門罩似一個“商”字;天井為一長方形,雨水從四麵屋簷流入下水道,寓意“四水歸堂”、“招財進寶”;天井出麵的青石板鋪成銅鎖下水道,寓意“鎖住財源”、“肥水不外流”。商人住宅的最大特色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商人住宅不能建得像官第那樣高大雄偉,於是他們便另辟蹊徑。在雕刻裝飾上互相攀比,以炫耀富有。商人住宅的木雕、磚雕、石雕,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無處不在。技法有浮雕、透雕、陰刻、陽刻。內容有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鳥獸、婀娜多姿的花木、蔚為壯觀的山水。每一個部件拆下來都是一件工藝作品,整幢住宅合起來便是一座藝術殿堂。這些圖案或隱含寓意,或借用諧音,表達著吉祥如意的心願,如龍鳳象征吉祥,喜鵲象征喜慶,蓮花鯉魚諧音“年年有餘”,蝙蝠和壽桃諧音“福壽雙全”等等。置身於商人住宅中,猶如置身於民俗博物館,透出一股濃鬱的文化底蘊。
“坑”在贛中就是溪的意思,婺源所有的村莊都建在碧波蕩漾、縱橫多姿的溪流邊上。秋口鎮李坑村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塢之中。一條涓涓小溪穿村而過,數十幢民居夾溪而築,門戶相對。李坑建村於北宋年間,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在南宋乾道三年出了個武狀元李知誠。李坑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裏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村內260多戶大都沿河而居,每戶門前都有一座青石板橋,出門即上橋,真是名副其實的“小橋流水人家”。村內有一古宅,前院的一株古桂花,樹冠半徑達7米;後院的一株古紫薇,樹齡也逾千年。令人稱奇的是古紫薇僅存的半邊樹幹,寬隻有一尺,厚不足二寸,彎彎曲曲伸向一口方塘,滿樹紅花與塘中的荷花紅鯉魚相映成趣。跨過後院,一泓山泉掩隱在樹叢芭蕉葉下,泉邊一塊石碑,上刻“蕉泉”二字。
李坑村民居屬於徽派建築,除了具有徽派建築的典型粉牆、飛簷、翹角外,“木、石、磚”三雕也勘稱三絕。村內明清民居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蕉泉浸月”、“道院鍾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古村落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於北宋末年,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讚為“理學淵源”。幾百年來這偏僻山村,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過尚書餘懋衡,大理寺正卿餘啟元,司馬餘維樞,知府餘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
理坑官宅府第與延村的商家宅第不同,更講究內外布局正統規範,顯示官宅的氣派特點。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餘自怡的“官廳”,明代天啟年間吏部尚書餘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萬曆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餘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餘維樞的“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餘顯輝的“詒裕堂”,還有花園式的“雲溪別墅”,園林式建築“花廳”,頗具傳奇色彩的“金家井”,作為我國古代民間建築藝術珍品的“經義堂”。府第建築門麵造型氣勢雄偉,雍容大方。理坑因完整的明清古官宅群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成為婺源古村落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