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苗宅的木雕也是精益求精的上乘之作。宅內檻窗、槅扇多用楠木、樟木製作,窗花雕刻精細,簷下梁枋、鬥栱、雀替、垂花等部位上雕刻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更是爭奇鬥豔、千姿百態,極盡華美之能事。該宅的漆畫是閩南少見的,在黑色大漆未幹透時直接描金繪成的壁畫至今仍不褪色,人物花卉圖案刻畫得細致入微,充分表現了工匠嫻熟高超的技藝。
二十九、 連城培田古民居
在閩西客家山區的連城縣培田村,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築群。培田村村民自開基祖吳十八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由寧化遷入,繁衍生息至今已近700年。培田村有著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村落繞著鬆毛嶺東坡突出的高嶺北、東、南三麵環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東麵和東南麵。村落正東1000多米高的筆架山防禦著夏秋台風的侵襲,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體現了人們崇尚文化、“耕讀傳家”的傳統理念。村落結構中心是一條約2000米長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幾座宗祠,街東有三十幾座民居和驛站。曲折的古街與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錯落的民居建築連為一體。千米古街最盛時有商鋪37間,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間。
培田村現有民居建築30餘座,保存比較完好的仍有20餘座。民居建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成就甚高。
(一)大夫第式民居——繼述堂
在閩西客家山區,通常將院落重重、天井許多的合院建築稱為“九廳十八井”。培田村規模最大的“九廳十八井”合院民居建築當推繼述堂。繼述堂的取名來自《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誌善述人之事”。主人吳昌同因樂善好施而得朝廷封贈,授奉直大夫,誥封昭武大夫。繼述堂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曆時11
年,它“集十餘家之基業,萃十餘山之樹木,費二、二萬巨金,成百餘間之廣廈,舉先人之有誌而未逮者成於一旦”。 .
繼述堂的平麵布局規模宏大,遠不止九廳十八井,而是有18個廳堂、24個天井、72個房問,共占地6900平方米。繼述堂前的廣場當地人稱外雨坪,坪邊原有月塘和圍牆,現已毀。坪中遺有一對石獅石鼓,兩根紋龍旗杆。門前一副對聯曰“水如環帶山如筆。家釘藏書隴有田”,從中可以感受到建築周邊環境之美和主人對耕讀文化的追求。過了前廳進入一個大的庭院,庭院兩側隔一花窗牆後各設有一個側廳堂,自成一廳兩房帶小天井布局,小巧玲瓏,別具一格。過了大庭院來到掛有“大夫第”牌匾的中廳,過天井上台階之後進入大廳。中廳大廳聯成一體,雕梁畫棟,場麵浩大,這是主人宴客、會親的場所。大廳兩側設主臥房,分成前後間。再過一個天井進入後廳,後廳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內宅。與外廳大不相同的是,這裏的裝飾裝修樸素典雅,空間尺度親切宜人。
繼述堂的橫屋布局合理。在主廳堂兩側安排了橫屋,采用的是左一右三的不對稱布局。因側天井太長,主人在其上做了數個過水廊,既解決了交通聯係問題,又使側庭院空間有了分隔,不至於一覽無遺。該宅布局的特點是主廳堂麵東,與之成直角的橫屋自然是南北朝向。雖然四列橫屋房間眾多,但因朝向好、光線足、空間大,又采用一廳兩房平麵布局,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從這裏也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既考慮到主廳堂華麗高大,滿足了禮儀要求,又照顧到平時居家過日子的使用方便,確實是匠心獨具。
繼述堂的地板也值得一提。它采用“三合土”結構,由沙子、黃泥、石摻入少量的紅糖、糯米夯實而成,不但堅固耐久、不易風化,而且防潮、抗磨、耐壓,比混凝土更為經濟、實用。經過近二百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堅硬如常、平整如新,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難怪來自法國的建築學者蘭克利博士驚歎是“世界建築科學的奇跡,中國古民居建築的藝術精品”。
(二)驛站式民居——官廳
官廳又稱“大屋”,是吳氏接待過往官員、商客的地方。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曾經是紅軍指揮機關所在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長征之前在此召開了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
該宅占地59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至今有三百餘年的曆史。為前塘後閣五進帶橫屋、中軸對稱式布局。官廳前設圍牆、半月塘、外雨坪。外雨坪石桅矗立,石獅把門,加上“門當戶對”。氣度不凡。門廬設有雙重屏風,過門廬之後進入一個大庭院,又有對石旗杆。進入書寫有“鬥山並峙”的內門後才是前廳,隨後是中廳、大廳、後廳。中廳開學館,左右廂房曾經藏書萬冊。後廳為兩層樓閣,樓下廳為宗族議事廳,樓上廳為藏書閣。
官廳作為民居建築具有4個特色:一是建築功能齊全。它既是客棧、書院、圖書館,又是民宅,集政治、經濟、居住、教育為一體,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恐怕還沒有第二例。二是接待等級分明。由彩色卵石砌成的雙鳳朝陽圖案的甬道,隻有達官貴人才能行走;中廳砌“三泰階”(俗稱三字階),來往客人要論資排輩安排座位。三是建築色彩協調。室內暗部用藍、綠色彩調成暗色調,顯得莊重、肅穆;室內亮部色彩配以朱紅色,給人熱情洋溢的感覺;重要部位如梁架、窗飾等,則不惜代價全部鎏金,顯得富麗堂皇。四是設施考慮周到。許多建築的構配件,隻要想得到的,這裏都有考慮,比如過去婦女都要裹腳,足不出戶,官廳在設計時就特地在圍牆內開挖一條三尺水圳,接來清水,供婦女洗滌。
(三)府第式民居——都閫府
都閫府是一座三進三開間帶單側橫屋的民居。都閫是官名,即都司,都閫府就是都司府。漢代在尚書省下設左右都司稱左右都閫,清代在武官職銜中設有遊擊、都司等職,都閫就是四品武官,都閫府就是四品武官的府第。它的主人是禦前四品藍翎侍衛吳拔禎。
都閫府規模雖小,卻很精細。可惜該府第在1994年毀於一場大火,隻剩下斷壁殘垣,讓人們想象著它往日的輝煌。都閫府遺留下來的幾件東西。堪稱一絕。一是門口的兩根石龍旗(也稱石筆),頂塑筆峰,鬥樹龍旗,威武挺拔,直插雲天,它是主人文武競秀的象征。二是前庭院(也稱雨坪)中用各式河卵石精鋪而成的“鶴鹿同春圖”。圖中無論是鶴是鹿是鬆都形神畢肖、活靈活現,傳說中秋月圓萬籟俱寂之時還可聽見鹿鳴,看見鶴舞呢!三是一塊介紹主人生平共八百餘字的石碑。它是由清兵部尚書貴恒篆額,戶部主事李英華撰文,泉州人狀元吳魯作書,北京琉璃廠師高學鴻刻石,通稱四絕。
(四)圍壟屋式民居——雙灼堂
雙灼堂是培田古民居中建築最精湛、集科技與藝術為一體的“九廳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築。它四進三開間帶橫屋對稱布局,又因前方後圓的“圍壟屋式”平麵而別具一格。門廬橫批“華屋萬年”,藏主人吳華年名字於頭尾,對聯“屋潤小康迎瑞氣,萬金廣廈庇歡顏”,體現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純樸願望。過了門廬進入一個中型庭院,庭院兩側對稱設有一對側廳堂,它自成一廳兩房帶天井人仆布局,分別有小門與庭院和橫屋聯係。過了前廳、中廳、後廳之後進入一個橫向庭院,即圍攏屋的後龍,後龍設一廳十房,為家庭做雜物的小院。
雙灼堂裝飾的主要特色:一是建築裝飾精細。廳堂的屏風、窗扇、梁頭、雀替等部位都精雕細刻,雕刻的圖案惟妙惟肖、含義深刻。尤其是堂前8塊精美的窗扇上每扇浮雕一個字,連起來為“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突出四維八德,訓化以德治村、以德持家。二是屋脊裝飾考究。雙灼堂的屋脊飛簷高挑,陶飾精致,明牆疊簷三折的曲線,左右對稱昂首吞雲的雙龍,技藝精湛,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