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的村外山青水秀,紅楊翠柳,而村內則清渠繞戶,終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圳宛如輕柔的銀帶,蜿蜒飄動於村中。村中民居大多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村落特有的“宅園”、“水院”,使宏村的民居建築開創了徽派建築裏別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形成了“明圳粼粼門前過,暗圳潺潺堂下流”、“浣汲未及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的絕妙景色。
宏村是徽州傳統地域文化、建築技術、景觀設計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是徽州傳統建築文化的真實見證,故村內有許多值得徜徉的勝跡。
南湖位於宏村正南方,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占地麵積為兩萬頃的人工湖。湖麵呈大“弓”形,弓背部胡堤分上下兩層,上層寬約數丈,用石板、卵石鋪地,下層種植有楊柳樹;弓弦部建有南湖書院。南湖書院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私塾六所,稱“倚湖六院”,專供族人子弟授業解惑,以育人才之用。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六院合並重建,取名為“以文家塾”,亦名“南湖書院”。書院占地麵積6000餘平方米,建築高大宏偉,莊嚴寬敞,為徽州古書院代表建築之一。
承誌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貴於清鹹豐五年前後營造的宅邸,有“民間故宮”之稱。占地麵積2100平方米,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全宅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個,樓屋7處,大小60間屋,門60個。整棟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內部飾以極為精致且富麗堂皇的石、磚、木三雕物件。全宅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供搓麻將打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雲軒”以及保鏢房和傭人住房。宅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必出宅。前堂額枋上的木雕圖案是長約2米、高30厘米的“唐肅宗宴官圖”。天井下簷的4根支柱上雕有漁、樵、耕、讀的圖案。叫門之上,即漁樵耕讀之下,有一長幅“百子鬧元宵圖”。東西兩邊門上呈古錢幣形,也像古元寶倒掛,是財到的意思。前廳的樓上是閨房,房頂有天窗,彩光性能好,便於小姐描紅繡花。後堂與前堂的結構基本相同,但木雕的圖案就有所不同了。後堂主要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柱石上有壽字,額枋上雕的是“郭子儀上壽圖”。後堂左側是“吞雲軒”和“排山閣”,吞雲軒天花板上彩繪著雲煙嫋繞中的罌粟花,這是徽州一帶清代鴉片煙室的裝飾。後堂右側則通向廚房。承誌堂是皖南古民居的經典之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義堂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占地僅220平方米,建築麵積144平方米。在不大的空間裏,施以園林式建築布局,小至盆景,大至果木一一鋪設,可謂一絕。
此外,宏村還有樂敘堂、鬆鶴堂、碧園等多處景點值得一覽。
二十七 、屯溪老街民居
屯溪是黃山市下屬的一個區,位於黃山市中心,同時也是黃山市政府所在地。據傳三國時,吳國威武中良郎將賀齊為征伐黃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山越”曾屯兵溪上而得名。也有人認為: “溪者,水也;屯者,聚也。諸水聚合,渭之屯溪”。屯溪舊屬休寧市,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商業發達、景色秀麗,是一座古樸幽雅,近似山莊的古鎮,也是昔日的徽商重鎮。它最初隻是一個小漁村。明初,休寧人程維宗在此建造店房以招徠商賈、存貯貨物,至清康熙年間,發展到“鎮長四裏”。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更儼然有“滬杭大商埠風”。迄令,屯溪仍然是皖南重要的商業中心。
屯溪老街起於宋代,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徽州物資集散中心,全長1273米,保存完好。店鋪鱗次櫛比,建築古樸典雅,是一條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開始時,它隻是一段曲尺形的“八家棧”,隨著徽州商業的日漸繁榮,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逐漸發展成一條綜合型的商業街。屯溪老街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古老街市。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當時,宋都大興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運輸和征調到杭州。後來,這些工匠歸返家鄉後,便模擬宋城的建築風格建造店鋪。
老街的建築群繼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築傳統風格和規劃布局,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徽派建築特色。建築體量不大,色彩古樸淡雅,小青瓦白粉牆,鱗次櫛比的馬頭牆,構成了徽派建築的群體美。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測,是我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為了使街道與山水及後街等生活環境相溝通,老街兩側有一些寬窄不一的巷弄與街道交叉。老街店鋪多為單開間,一般為兩層,少數三層,且都是磚木結構。每座樓兩旁都有封火山牆,牆上蓋瓦。店麵門楣上布滿了徽派木雕,其內戲劇人物栩栩如生、新安山水淡淡隱現。樓上臨街欄杆與裙板,做有各種花窗,十分典雅。建築臨街為開敞式的門麵,裝有可靈活裝卸的排門,卸去排門,店堂則全部打開,便於營業。建築內設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頂的雨雪水均歸落天井中,謂“四水歸堂”,是經商人圖“聚財”之義而產生的。老街街麵的房屋均為前店後坊、前店後倉、前店後宅或下店上宅。
程氏三宅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屯溪柏樹街東裏巷6號、7號、28號,為明代成化年間禮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三宅均為五開間兩層穿鬥式樓房,前後廂房,中央天井,為四合院布局方式,宅居結構嚴謹、裝飾精美、古樸素稚。
程大位故居建於明正德年間,是一處兩進三間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馬頭牆、小青瓦,典型的明代徽州古民居建築。現辟為程大位紀念館,陳列程大位生前的各種資料圖片。紀念館西側建有“珠算資料館”。
二十八 、泉州楊阿苗宅
楊阿苗宅坐落在泉州城南郊江南鄉亭店村。它以建築空間獨特、裝飾富麗堂皇、布局匠心獨具而聞名遐邇,是閩南民居建築的精品。該宅現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阿苗是菲律賓著名華僑。清光緒年間楊阿苗耗巨資建造此宅,曆時13年完工。該宅坐北朝南,平麵方整,占地麵積1349平方米。主體建築五開間,雙邊戶,兩進深,穿鬥式木構架,懸山式屋頂,由鋪筒瓦,燕尾形屋脊。四合院內院除中心大天井外,在東西廂房(櫸頭間)與門屋、正屋之間又留出4個小天井,當地稱“五梅花天井”,比單純的合院天井更有利於通風、采光,又大大豐富了內院空間。其東西護厝呈長列布置,由南北穿通的走廊聯係,這是閩南民居典型布局。其東側護厝的前半部與眾不同地設置花廳,在護厝入口門廳與花廳之間以卷棚式方亭相連。方亭內設有美人靠木欄杆,將側庭又分成兩個小巧的庭院,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單元,作為書齋和待客的場所,創造了清靜優雅的氣氛。整座住宅前麵鋪築了大石埕,砌磚圍牆。其布局舒展寬宏,是閩南民居中較具代表性的建築。
楊阿苗宅的獨特珍貴之處還在於它精美的裝飾藝術,幾乎集中了閩南所有的裝飾手段,而且工藝精湛,精巧絕倫,如同一個閩南建築裝飾博物館。正立麵外牆是民居中最為精彩的部分:白石牆基、青石柱礎和牆麵鑲邊帶飾,紅磚組砌貼麵和簷口“水車堵”的泥塑彩繪巧妙組合,構成鮮豔的色彩對比,組成華麗的牆麵圖案,顯耀其豪門氣派。主入口“塔壽”和大門框鬥、匾額的青石雕亦屬罕見。尤其是門廊側麵頂牆上部的鏤空戲劇人物石雕,人物、戰車形象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堪稱閩南石雕的佳品。單石雕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影雕三種,精雕細琢了許多珍禽異獸、花鳥蟲魚、山水樹木、故事人物,匠心獨具,恰到好處。還摹刻唐朝顏真卿、宋朝蘇軾、明朝張瑞圖、清朝翰林羽中鶴等古代名人墨客的詩詞書畫等藝術作品。此外窗洞、柱頭、簷下壁間、櫃台腳上的青石雕也是構圖奇特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