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兵之本,國之大用(3 / 3)

引用這兩則材料證明騎兵始於春秋說的人可能是忽略了《孫子兵法》這一古代軍事名著。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他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末期,在他的兵法著作裏未見有關騎兵的記述,但卻提到了車兵和車戰。《孫子?作戰篇》:“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由此可知,孫武在世之前,用兵主要是車兵。如果當時出現了騎兵,這位研究戰略戰術的大軍事家在其兵書裏難道會隻字不提?可見當時中原地區騎兵還沒有出現。

袁仲一先生把中國騎兵的起源和發展大體劃分為四個階段:(1)騎兵至遲於春秋初期已首先出現於我國西北部及北部的遊牧民族地區。(2)接著是與北部和西北部遊牧民族接壤的秦晉,於春秋中期為應付戎狄騎兵的侵擾也建立了騎兵。秦的騎兵已成為獨立的兵種,而晉的騎兵似乎還未成為獨立的兵種。(3)到了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各國普遍有了騎兵。(4)到戰國中期中原各國騎兵的數量驟增,成為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到了趙武靈王的“變服騎射”,是騎兵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對騎兵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忽略騎兵出現的時代不計,這種劃分還是基本符合曆史事實的。首先一點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先於中原華夏族而出現,並對其鄰近諸國產生了影響,刺激了他們的騎兵出現和發展。但具體出現的時間應當在孫武去世以後的戰國時期比較合適。

華夏諸國騎兵的產生,與匈奴、胡人有著密切關係。匈奴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即上古之葷粥,周之獫狁,戰國以來才稱匈奴。匈奴是一個善於騎射的騎馬民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匈奴的遊牧生活方式與華夏諸國的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在曆史上經常發生衝突。華夏諸國正是在與匈奴的交往和戰爭中,產生了騎兵。華夏族騎兵來自於其周圍遊牧民族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韓之邊”。趙武靈王為了對付燕國、韓國和“三胡”(即東胡、林胡和樓煩)下令實行胡服騎射,組建了中原地區的第一支騎兵。在此之前的匈奴和三胡早就有了騎兵。匈奴和三胡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善於騎馬射箭。趙國近有三胡為鄰,遠受匈奴之危,情勢所迫,不得不學習胡人和匈奴的騎術,建立自己的騎兵組織。趙國新組建的騎兵中,實際上很多還是胡人。而那些非胡人從服飾到騎射技術都遠遠不能適應馬上作戰,所以趙武靈王才頂著種種壓力,下令“變服騎射”,使趙國國力大增。

戰國時期雖然已經有了騎兵,但還不是特別普遍。據楊泓根據《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蘇秦列傳》提供的材料統計,距趙武靈王變服騎射之後的七八十年以後,趙國名將李牧編組的軍隊中騎兵所占的比例不過8%,其他各諸侯國,不過1%左右。但這股新生的力量在軍事上已經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竹簡本《孫臏兵法》中講到了騎戰:“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認為在地勢平坦的地方利於車戰,而高低不平之地則應展開騎戰。傳出洛陽金村的銅鏡上已經有了騎兵的形象。

秦漢時期騎兵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秦始皇陵出土的大量騎兵俑,便是秦代騎兵的一個縮影。

中,都有自己的騎兵。項羽的騎兵較為強盛,對劉邦構成嚴重威脅。但劉邦很快就派灌嬰組織了自己的騎兵,並與項羽1的騎兵大戰於滎陽以東,破項羽騎兵。垓下之戰,楚軍徹底失敗,亦是這支騎兵之功。但到漢武帝以前,一直是車騎並重。陝西鹹陽楊家灣一號漢墓群(文景時期),兵車坑居中,步兵最多,騎兵數量仍較少,占21%。漢武帝時,騎兵成為主力。漢匈大戰中,雙方以騎兵作戰為主,兵車退為運輸和保護營地之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大將軍軍出塞千餘裏,見單於兵陳而待,於是大將軍令武剛車自環為營,而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漢書?衛青傳》也有類似的記載。由於騎兵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馬的快速、騰躍等特長,便於在各種複雜地形作戰,所以騎戰逐漸取代車戰。到了南北朝時期,鮮卑等善於騎射的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騎兵徹底成為軍隊的主力。

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中原騎兵,其中還是有大量的非華夏族係成分。趙武靈王的騎兵隊伍中,被收服的三胡騎兵是重要組成部分。漢家騎兵中也有許多樓煩、西戎、義渠、匈奴騎士。《漢書?項籍傳》載,楚漢相爭,對壘於廣武,“漢有善騎者曰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射殺之”。晁錯《言兵事疏》中載,文帝時有西戎、義渠幾千人投奔漢朝,晁錯認為“(其)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與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名將……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武帝時設八校尉管理騎兵,其中的胡騎校尉專門管理由匈奴人組成的騎兵,越騎校尉專管越人(東甌、閩越、南越)騎兵。一直到曹操的騎兵隊伍中,還有大量的北方遊牧民族(烏桓)的騎兵。這些非華夏族係騎士被編入漢家騎兵,是中原統治者實行“以夷製夷”政策的結果,客觀上也帶動了中原騎兵的發展。

古代騎兵所使用的武器有弓、弩、戟、矛、刀、劍。遠射武器為弓箭和弩,馬上格鬥武器主要為長柄的戟和矛,衛體的武器有較短的刀、劍,防護裝備有盾牌和鎧甲,保護戰馬的有具裝鎧。為了便於騎乘,還在戰馬身上配以鞍具等。這些東西並不是同時出現的,也有個曆史發展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學中,表現騎兵作戰場麵時,多以出陣單打的形式,如三國故事中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等。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學化的表現方法。古代軍事戰爭講究布兵排陣,騎兵作戰也是如此。在車騎並重的時代,戰場上車兵、騎兵、步兵都按一定比例分布;騎兵成為軍隊主力後,車兵主要負責糧草,戰場上騎兵、步兵按一定的陣勢排列。至於具體的布陣方法,已非本書所能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