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馬牧業中的技術文化(3 / 3)

漢代以後,相馬術仍在承傳,且有許多相馬著作出現。由於相馬的主要任務是在眾馬之中選擇良馬,所以人們又以物及人,將其從畜牧行業引申到社會領域,以相馬喻選拔人材,於是千裏馬成了人材的象征,伯樂則成了善於發現人材者的代名詞。

古代的相馬者可能也充當了馬醫的角色。相馬者既然能根據馬匹的外形判斷馬之優劣,也自然應當能看到馬的一些病理現象,從而采取一些醫治的措施。古籍中提到的相馬著作從名字上看也像是包括為馬治病的內容。傳說遠古時代已有馬醫,黃帝時有馬師皇,以擅長醫馬聞名。當然這隻是個神話。但周代已有馬醫。《周禮?夏官?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於校人;馬死則使其賈粥之,人其布於校人。”這裏的巫馬,就相當於馬醫,古代巫、醫不分,所以醫生有時也稱為巫。而《列子?黃帝》中則真正出現了“馬醫”二字:“範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馬醫與乞兒並稱,說明地位較低。

(六)《馬書》與《相馬經》

我國古代關於養馬技術和經驗的著作還是比較豐富的。古代文獻中曾提到過數十種養馬著作,如《隋書?經籍誌》中記有《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治馬經》、《闕中銅馬法》等,《新唐書?藝文誌》記有《相馬經》、《伯樂相馬經》等,《宋史?藝文誌》記有《司牧安驥集》、《馬經》、《馬口齒訣》、《醫馬經》、《辨馬圖》等。這些書,涉及了馬的繁育、調教、疾病治療等諸多方麵內容。可惜的是,這些豐富的馬書流傳至近世的卻不多。現存最古老的養馬著作為《宋史?藝文誌》中提到的《司牧安驥集》。明人楊時喬所撰《馬書》也流傳了下來。楊時喬,字宜遷,江西上饒人,嘉靖進士。萬曆間就任太仆寺卿。書成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全書十四卷,現存十一卷,論述馬政、牧養調練、良馬選育、色脈診斷、運氣症候、髒肺生理病理和病因、針烙和疾病治療等,書中輯錄了6世紀以前的大量資料,並有作者自己的體會和經驗,內容豐富,是集大成之作。另外,還有一些農書中也保留了一些養馬的內容,如《齊民要術》中就有《養牛馬羊驢騾》之內容。

馬書之中,最多的恐怕就是關於相馬這一內容。我國向來有相畜的傳統,《漢書?藝文誌》記有《相六畜》一書,民間也有相牛經等承傳。《相馬經》之類的著作,在我國出現得更早。據傳說伯樂就著有《相馬經》。漢馬援還博采眾家相馬之說,著有《銅馬相法》,且引其中部分內容如下:

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孔兩間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紅而有光,此馬千裏。頜下欲深,下唇欲緩,牙欲前向,牙(欲)去齒一寸,則四百裏;牙劍鋒,則千裏。

古代文獻中曾提到過十多種相馬著作,如《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等,提到了許多相馬著作和其他馬書。可惜的是,這些豐富的馬書流傳至近世的卻不多。賈思勰《齊民要術》記有古代相馬法,不足3000字,記述了古代的相馬經驗。如:

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腹脅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

馬頭欲得高峻,如削成。頭欲重,宜少肉,如剝兔頭。

馬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骨欲得成三角,睛欲得如懸鈴。

馬耳欲得相近而前豎,小而厚。

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

脊背欲得平而廣,能負重。

書中還有一些今天看來是迷信的說法,如:

白馬四足黑,不利人。

黃馬白喙,不利人。

後左右足白,殺婦。

旋毛在目下,名曰承泣,不利人。

後人都認為《齊民要術》所記為古代的《相馬經》。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相馬經》的發現,才使我們見到了長期以來失傳而又重見於世的最古的畜牧著作,使我們對古代相馬著作有了更新的認識。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有多種帛書,帛書《相馬經》是其中重要著作之一。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相馬經》,全文共77件(77行),約5200字,部分已殘缺。字體為隸書,抄寫相當工整。書中主要是講述如何通過馬的目睫眉骨來鑒別馬的優良,內容絕大多數為現存《相馬經》所沒有。帛書相馬經中,很多是關於馬頭部的相法,特別是相眼更為詳細,實為今本相馬經所不及。如:

目欲高,高有材。

純豐盈大者,欲眼盈,盈堅久,能正直者,欲目下直,直善行。

上下會眼而中央平,平堅久。

大意是說,具有眼睛“高”、“盈”、“直”等特征的馬匹是“有材”、“善行”、“堅久”有力的良馬。其次是四肢的大體相法;至於軀幹各部以及鼻、唇齒重要部位都未抄錄在內,隻提到一句關於耳的。它的文體類似於賦,文字內容今天很難讀懂。文中還提到南山、漢水、江水等,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的著作。

因帛書《相馬經》的主要部分僅是馬的目睫眉骨等幾個局部,所以它可能不是古《相馬經》的全部。謝成俠認為,帛書《相馬經》“可以肯定抄錄自早已失傳了的《相馬經》”,是漢初承襲前代相馬諸家之說的一部著作的抄本,其中也編人了南方大國――馬匹眾多的楚國的相馬經驗。雖然不完整,但可窺見古代相馬經的全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