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道德經》

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道家智慧故事

老子又舉出兩對矛盾的現象:輕與重、動與靜,而且進一步認為,矛盾中一方是根本的。在重輕關係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隻注重輕而忽略重,則會失去根本;在動與靜的關係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隻重視動則會失去根本。在本章裏,老子所講的辯證法是為其政治觀點服務的,他的矛頭指向是“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認為他們奢侈輕淫,縱欲自殘,即用輕率的舉動來治理天下。在老子看來,一國的統治者,應當靜、重,而不應輕、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治理自己的國家。

周幽王,為人性暴寡恩,喜怒無常,整日飲酒食肉,從不過問國家大事,周幽王寵妾褒姒儀容嬌媚,光豔照人,非常高興,十分寵愛褒姒,一連十日不上朝。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就沒有笑過一次,整天悶悶不樂。周幽王就召樂工鳴鍾擊鼓,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臨,褒姒卻全無悅色;他又命司庫每日進彩絹百匹,撕帛以取悅褒姒,褒姒雖愛聽裂絹的聲音,可也依舊不見笑臉;幽王又送各種珍奇禮物,想盡各種古怪的辦法叫她笑,但都沒有成功。

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真是傷透了腦筋,於是在宮中懸賞:“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賞兩黃金。”

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大王可以帶上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那裏的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許多兵馬撲了個空,肯定會笑的。”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麼辦吧!”

於是,周幽王帶著褒姒到了驪山烽火台。周幽王向褒姒解釋烽火台的用處:從邊疆到國都,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高土台,派士兵日夜駐守,當有敵人進犯的時候,烽火台上的駐兵立刻點燃烽火,向相鄰的烽火台報警,這樣一路傳遞下去,邊境發生的情況很快就能傳到京城,國都受到威脅,驪山的烽火台也點燃烽火,向附屬於周朝的諸侯國傳遞消息,諸侯國就會立刻派兵來援助。

褒姒聽了周幽王的話後,不相信在這樣一個高土堆上點把火,就能召來千裏之外的救兵。為了討得褒姒的歡心,周幽王立即下令,讓士兵點燃烽火。烽火一個接一個的點燃起來,各地的諸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以為國都受到進攻,紛紛率領軍隊前來救援。

可是當各路諸侯匆忙趕到驪山腳下時,卻看見周幽王正和妃子在高台上飲酒作樂,根本就沒有什麼敵人,才知道自己被國王愚弄了。諸侯們不敢發脾氣,隻能悻悻地率領軍隊返回。褒姒看到平時氣度不凡的諸侯們,被戲耍後都是一臉的狼狽相,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微微一笑。周幽王一見寵愛的妃子終於笑了,心裏痛快極了。 就賞給出主意的虢石父一千兩黃金。

等諸侯王都退走了以後,周幽王又讓士兵再點燃烽火,諸侯們又急匆匆地帶著軍隊趕來了。周幽王和褒姒一見諸侯們又上當了,在烽火台上一起哈哈大笑。就這樣,周幽王為了取得褒姒的歡心,後來幹脆把皇後申氏廢掉,太子也廢掉,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原來申氏王後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就聯合北方的犬戎進攻周朝的都城鎬京。周幽王見到敵人進犯都城,又連忙下了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盡管烽火台上白天冒著滾滾濃煙,夜裏火光通明,可是諸侯們已經不再相信周幽王了,任憑烽火不斷,就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

犬戎大兵圍城不幾天,周朝的國都就被攻破了,犬戎士兵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都殺了,把褒姒也搶走了,西周王朝也就此滅亡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