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弘揚人性,提升人格。這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歸宿。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二者融合是全麵弘揚人性,特別是人的主體性的有效形式,其目的是全麵發展人的自然性、社會性、意識性和個性。培養人的獨立人格、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對他人、社會、自己與自然的關懷精神。貝塔朗菲說:“教師要致力於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對於探索的欲望及其對成功的內在愉悅。”因此,要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即全麵弘揚人性,就必須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與哲學教育、係統科學教育、心理科學教育、管理科學教育再次融合,構成整體學科群教育體係和課程體係,使大學生獲得哲學方法論、係統方法論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心理科學等素養,使其能夠科學地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和人與未來等關係,使人的生命價值得以充分實現,人性得以充分弘揚。
(3)全麵重視和優化人的價值取向。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要求人在運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中,要對自然界講道德,樹立科學的生態道德觀,把索取自然與保護自然統一起來,堅持一個新的理念,即生命的存續方式是有層次的,但生命的生存權利卻是平等的,不同層次的生命構成和諧的生態係統,才能使各自持續發展;人要對社會和他人講道德,樹立科學的人類道德觀和社會公德觀,對古人、今人和未來人負責,對其他國家、民族和地區負責,構建良好的人類社會生態係統,使人類成為一個持續發展、和諧相融的大家庭。
3.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主旨和基本途徑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要以“三個麵向”為指導思想。“麵向現代化”,要求高等學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要與時俱進,關注時代的特點與要求,解決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麵向世界”,要求高等學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要有國際視野,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注重研究高等教育麵向世界過程中的新問題;“麵向未來”,要求高等學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要關注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未來,防患於未然,追求人、社會、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徑有三:
(1)在實踐中二者有機融合。實踐活動具有綜合性和育人的全麵性。在人與人的合作工作與生活中,能夠使人真正學會合作,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在走向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能夠使人真正學會關心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立起高尚的自然道德觀;在使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中,能夠使人真正地獲得科學意識、科學精神和科學理論的能力。因此,高等學校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文實踐與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實施開放化教育和做中學教育。
(2)構建高等學校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校園文化場,使大學生被濃厚的人文信息與科學信息所包圍,接受持久、廣泛而深刻的熏陶。因為,人是文化的人,文化對人的影響最具有深刻性和根本性。加強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相互滲透工作,特別是教學活動中的滲透工作,要從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諸方麵,全麵相互滲透,形成整體影響力。加強校園文化其他日常活動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滲透性和綜合性。加強STS教育即“科學―技術―社會”教育,科學教育發展到今天,必然包括技術教育,而科學技術教育必然要有其社會價值功能。單純的人文社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全麵深化高等學校的內部改革。改革是揚棄的過程,發展的過程,與時俱進的過程。高等教育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本身就是改革的過程及其產物。要搞好此項工作一要不斷完善辦學指導思想,確立和實踐“服務與促進”的思想。通過服務和促進大學生的全麵發展來實現服務與促進社會生態係統和自然生態係統的全麵和諧發展;通過服務和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心理科學、管理科學、係統科學與哲學的全麵發展與實踐應用來實現服務和促進社會生態係統和自然生態係統的全麵和諧發展。堅持學生―科學―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想,使其相生共榮,有機統一,把對學生的做人教育與做事教育結合起來,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起來。正確辦學指導思想是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的重要前提。
二要更新教育觀念。“三教會”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實施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其本質內在地提出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互融合的要求。它要求學生把做人與做事(創新、創業)結合起來。因此,高等教育要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必須樹立素質教育的新觀念,包括新型的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評價觀、就業觀、發展觀、個性觀、素質觀、管理觀以及學校觀等。要善於從多學科的角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麵來理解高等教育,理解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目前應特別重視從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生態學、教育未來學等角度和實踐角度來認識它。
三要改革管理體製。首先要改革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不斷總結和借鑒社會辦學、私人辦學領導體製的經驗,使不同領導體製互動完善,揚長避短。其次,優化學校管理機製,包括評價激勵機製、競爭合作機製、監督約束機製、創新發展機製、人才培養機製、課程研發機製、科技轉化機製等。其目標是使學校充滿生機與活力。再次,加大教學和科研及其管理改革的力度,並總結經驗,形成製度。重點做好專業改革、學科改革和課程改革工作,把三者各自的分化與綜合結合起來,構建大專業、大學科、大課程的新模式。重點做好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工作質量和人才質量的評估工作,包括標準、方法、程序、處理等。重點做好高等學校的開放工作,包括對社區、社會和世界的開放工作。通過改革管理體製,為高等教育有效實施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及其融合提供體製保障。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人文教育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研究》,1995.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學》,江蘇教育山版社2000年版。
3.袁振國:《理解文科教育》,《教育參考》,1999(2)。
4.貝塔朗菲:《重建人類尊嚴》,《中華讀書報》,199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