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科學教育是個完整的係統,具有係統整體性。一般而言,科學教育應該包括科學精神教育、科學方法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能力教育和科學人格與習慣的培養。由此看來,純粹的科學教育是不存在的,如同純粹的人文教育不存在一樣,它也充滿了人文教育因素。從上文生產力模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與人文教育因素在生產力係統中交融在一起,使生產力的其他要素充滿了科學技術與人文要素的色彩,成為二者的融合載體。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名專家。”“要使學生對(科學的)價值有所理解並產生熱忱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的具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2.科學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傳統的大學科學教育的目的和價值取向是教育大學生麵對自然界學會做事。主要任務是啟迪大學生的“智慧”使他們成為一個求真務實的人,按自然規律辦事的人,能夠正確處理和對待自然現象的人。大學科學教育是教育大學生關注自然,學會解決物質性與真假性的問題。它是以自然和客觀規律為中心的教育,是自然本位主義,是忽視了自然科學的社會價值取向的教育。
3.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反思
無論是西方古希臘時代和中世紀時代,還是中國古代,由於科學技術本身的落後,科學教育始終沒有占據統治地位,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自然力的奴役,人文教育占統治地位,且與科學教育自發的融合。
近現代從18世紀中葉開始,直到20世紀末250多年間,科學教育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並經曆了兩個階段。
一是科學教育的上升階段,可稱作非異化階段,時間大約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在此期間,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與威力迅速顯現。科學教育由此得到重視和發展,無疑影響著這一時期的科學教育,使其不斷地進行著“去人文化”的過程。出現了,自然科學才是科學,對其他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乃至哲學的科學性和價值性發生懷疑與動搖,排斥人文教育,“科學萬能”、“技術至上”等科學主義思潮形成。以實證主義、唯科學主義、“工具理性”為根據的大學科學教育,忽視對大學生心靈的教化和人格培養,大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被壓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審美感得不到啟迪,科學與科學教育異化的弊端開始顯露。
二是科學教育迅速異化的階段,時間大約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這一階段,第二、三次工業技術革命使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社會進步中的地位與威力更加突出。科學教育在人類“征服”自然,在拓展人的智慧,在豐富人類社會物質財富,以及在科學技術本身發展方麵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被迅速的異化著。人類從長期受自然擺布的防禦地位進入到支配自然的地位。人類學習並運用著隨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索取自然的能力,科學與科學教育走向異化,更加忽視人文教育。高等學校的科學教育更是如此。當人類步入到20世紀中後期的時候,眾多社會問題,如環境惡化、生態失衡、人口膨脹、能源危機、犯罪率上升、核威脅擴大、民族矛盾尖銳、區域戰爭不斷、貧富差距拉大、人權問題嚴重、色情暴力猖獗等一起出現,並且形成嚴重化、全球化的趨勢時,嚴峻的形勢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和反思。
在西方文化中形成的近現代科學及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強調對自然的戰勝和索取,用物質規律代替人的規律,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這種唯科學主義價值觀指導下的高等學校科學教育是片麵的教育、“去人文化”的教育和迷失方向的教育,是用“真”的教育代替“善與美”的教育。
近現代高等學校科學教育異化的弊端可概括為三大方麵:其一是片麵的科學教育使人與自然關係惡化,導致人與自然構成的生態係統失衡,使人與自然界雙方不能很好的持續發展。
其二是片麵的科學教育,不能保證科學技術的正確運用,忽視了“科學的工具性”和其在運用中是需要人類選擇和服從善與美的規律,忽視了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事實。
其三是片麵的科學教育不能解決做人的問題,不能解決人生觀、價值觀、人的態度、人的情感、審美觀、責任感和人類幸福的問題,不能解決人及人類自身的問題,是“目中無人”的教育,是把人變成“工具人”的教育。
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哲學思考
1.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價值比較。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前提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從任務上看,人文科學是為了探究人生的價值,自然科學是為了揭示自然規律;從目標追求上看,前者追求生動性、豐富性、綜合性和情感體悟性,後者追求精確性、簡約性、分析性和理智邏輯實證性;從標準要求上看,前者是多變的、多元的和個性化的,後者是穩定的、規範的和統一化的;從強調的重點看,前者強調人的需要滿足、人的完善、人的發展、人的主觀感受和求善求美,後者強調客觀事實、尊重規律和求真務實。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不同價值和性質決定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教育價值的不同,因此,從功能上看,(自然)科學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超過目的性價值,人文科學教育的目的性價值超過工具性價值。(自然)科學教育主要是“為了提供一種工具,是啟智的過程”,而人文科學教育則“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過程”。人文教育的哲學基礎是以人為本,科學教育的哲學基礎是以自然規律為本;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科學教育的目的則是教人做事。
2.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基本特點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基本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自覺融合,有新質產生。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首要特點和要求,就是要實現自覺融合,對古代自發融合和近代分離異化現象進行揚棄。既重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各自的功能,又重視二者關係的作用,構建科學而優化的融合結構,使其在高度滲透和更高層次上產生二者單獨不具備的新質,收到功能互補,育人合力增殖的奇效,防止二者異化。自覺融合,就是科學地融合和注重結構優化的融合,就是使二者都能夠持續發展的融合,就是二者舉並重的融合。要在反對用科學教育代替人文教育的過程中,防止用人文教育弱化或代替科學教育現象的發生。要在科學教育中注重和強化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在人文教育中注重和強化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曆史而具體地看待人與人類社會問題的教育。高等教育不僅是讓各個專業的大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人文與科學知識技能,而是要使大學生接受整體的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使其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能夠整體把握,把科學技術與人的發展完善同整個社會文化背景、自然界生態係統背景聯係起來,認識科學技術的功能和自己對社會、他人和自然界的責任。為此,高等教育應該構建人文教育課程體係與科學教育課程體係的整合體係,從課程體係上保證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自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