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意義(2 / 3)

困難之三。社會事實與自然事實完全不同,社會事實的特點是與價值相關,而自然事實卻完全相反。因此,自然科學的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著原則界限。自然科學中對規律概念的用法在社會科學中尤其是在曆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學中,規律越是普遍適用,對精確的自然科學越是重要,也就越有價值。但在社會科學中卻相反,最普遍的規律正是最空洞的,往往也是最沒有價值的。

目前,社會科學所麵臨的上述困難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以自然科學的客觀科學真理取代生活世界的存在真理,從而使社會科學理論喪失其本身應有的豐富想象力;其二,傾向於把紛繁複雜和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現象還原成幾種因素的互動關係,導致社會科學研究中以模式或變量的互動關係取代真實的存在;其三,強調社會研究中一切現象均應量化,亦即把經驗現象轉化為可計量的客觀數據,而對社會行動主體的人之生命的意義和評價或采取任意量化處理或根本忽略不計;其四,混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對象之間的本質區別,主張社會科學研究要保持虛假的客觀性、中立性,反對把主觀情緒和價值因素介入社會研究。在這種自然主義―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支配下,西方社會科學把對物的研究方法全盤運用到對人本身的研究上,失去了道德理想,完全變成技術控製的工具,最明顯地體現在所謂的“社會工程學”、“社會控製論”的構想中。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的範式及其意義

當今,社會科學所麵臨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如何回答社會科學的研究何以能夠成為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在這方麵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兩者的對立所構成的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中的根本問題又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之中。兩者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麵都形成了彼此對立的命題。如何解決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這種“二元對立”,這就關係到能否正確解決社會科學的上述困難,能否建立一種真正的社會科學基礎。

範式(paradigm)的概念自1962年科學史學家庫恩提出以後,已成為科學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庫恩的論述,範式是由從事某種特定學科的科學家們在這一學科領域內所達到的共識及其基本觀點,是一個學科的共同體在觀察角度、基本假設、研究準則、概念體係等方麵的某些共同約定,尤其是通過研究實踐中的範例(examples)即“一組標準事例”來理解的共同約定。人們所有的行動,包括作為探索者,在研究探索問題時都離不開作為參照的範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範式是一種世界觀,是最高層次的方法論,它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三是某種自然觀(包括形而上學假定)。“範式”的基本原則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麵表現出來,分別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論體係問題。

人類探索世界所使用的範式已經經曆過幾個時代:前實證主義時代、實證主義時代和後實證主義時代,它們代表了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的努力、不同的取向和曆史進程。在自然科學史上,牛頓的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等等,都是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庫恩指出,盡管有時候我們認為科學是逐步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重大的發現和發明,但範式通常會變得固若金湯,抗拒任何實質的改變。不過,當範式的缺陷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明顯時,一個新的範式就會出現並取代舊的範式。例如,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念後來就被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觀念取代。但是,在社會科學中,範式更替的模式與庫恩所說的自然科學並不相同。自然科學家相信一個範式取代另一個範式代表了從錯誤觀念到正確觀念的轉變,比如,現在已經沒有天文學家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運轉的。至於社會科學,理論範式隻有是否受歡迎的變化而不會被完全拋棄。社會科學範式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同時也都忽視了其他範式揭露的一些社會生活的緯度。因此,社會科學的每一種範式都為關注人類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每一種都有獨特的關於社會事實的假定。所以,艾爾?巴比建議把社會科學的每一種範式都當作理解社會的一扇窗戶來看待,範式本身並沒有對與錯之分,作為觀察的方式,它們隻有用處多少的區別,因此,最好去嚐試發現這些範式可能帶給你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