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戴河講話中,江澤民同誌提出了“四個同樣重要”,還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麵。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話中,他說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的“三大功能”,進一步提出了“五個高度重視”和“五點希望”。後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講話,也再次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兩個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五點要求”,並指出當今世界的人才競爭包括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競爭,等等。在每次講話中,江澤民同誌都明確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堅持與時俱進,注重研究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促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的蓬勃進行。進一步仔細學習這三次講話,人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江澤民同誌對哲學社會科學在科學知識中和科教興國及提升綜合國力中重要性的再三強調,或者是他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創新的熱望,以及他對各級領導應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明確要求,等等,實際上均是首先圍繞著完善和強化國家知識創新體係提出和說明問題的。既然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和強調是比照著自然科技重要性展開說明的,那麼,人們從整體的科學知識係統中來理解這種重要性才能恰如其分,因而,問題也隻能首先被提到完善強化中國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高度來把握。更何況,三次講話的一個主調,就是要求哲學社會科學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等,這更顯然是直接從完善和強化國家知識創新體係出發的。至於他要求各級領導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包括加大支持力度,則是針對目前社會上淡視輕視哲學社會科學的傾向,為完善和強化國家知識創新體係而提出的組織保證和經濟保證。有沒有這種組織保證和經濟保證,是大不一樣的。在人民大學的講話中,江澤民同誌語重心長地說“現在的關鍵在於落實”。隻有各級黨委和政府真正按江澤民同誌的要求辦,上述組織保證和經濟保證等等落實了,體製化、操作化了,中國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哲學社會科學子係統的運行和進一步發揮應有作用才能獲得預期績效。這顯然為時不會太遠。
我們之所以要首先把江澤民同誌的三次講話放在完善強化中國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層麵上來理解,還因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江澤民同誌早就講過“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他還說:“掌握前人積累的科技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並傳播到社會,延續到後代,不斷轉化生產力和社會財富,這是知識傳承和發展的通途。關鍵是要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在三次講話中,他又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證;隻有堅持與時俱進,我們哲學社會科學才能蓬勃發展,充滿活力。這些論述都是從科學的層麵上對唯物史觀的應用和發揮。既然人類的經濟生活在不斷變化,那麼,作為由經濟派生並維護它的社會意識形態,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隻能在創新中取得自己存在發展的合理性,失去創新能力的社會意識形態隻能被生活拋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代中國領導人對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重要性的任何強調和促進,都隻能首先是對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完善和強化;在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們隻能首先在現代化的國家知識創新體係中才獲得應有地位,發揮應有作用。其中包括,隻有在中國的現代化的國家知識創新體係中,哲學社會科學在全社會思維創新、精神創新、觀念創新、理論創新、能力創新和體製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才確實不可替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特殊的創新勞動才確實不可替代;而在不重視知識創新及綜合國力提升的社會環境中,這些都是可以被別的東西輕易替代的,替代的結果隻能是國家吃大虧,民族吃大虧。近代吃夠了虧的中國人應當再不會選擇後者了。
對於創新,必須給予激勵,包括經濟激勵。在論及自然科學技術創新時,江澤民同誌講過:“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學會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辦法推動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有些搞產品研究的單位,乃至有的應用研究的單位,可以結合自己的研究業務,搞一定的創收”。實踐證明,在自然科學技術創新的許多方麵引入市場激勵機製,收效顯著。但是,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能否照搬上述做法呢?我們發現,江澤民同誌在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問題的所有言論中,包括在近來的三次講話中,隻字未提對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市場化激勵問題。應當說,這不是文字或表述上的疏忽,而是由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功能上的某些不同所決定的。一般而言,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所進行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都是關乎國家、民族、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基礎理論探索,或者是供各級領導者決策參考的谘詢建議等等,真正的直接受益者,不是某個公司企業,也不是某個個人,而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群眾。按照當代經濟學理論,在這個領域市場機製失效。也就是說,對我國目前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不能直接依靠市場機製加以激勵,首先要由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當然,目前我國哲學社科界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法學家、會計學家等,或“點子大王”,通過給特定企業或個人服務,獲得市場報酬,有的報酬還為數不少。但這不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的主流方向。他們可以向知識企業方向發展,依靠市場生存,其功能則應從哲學社會科學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功能中剝離出來。在三次講話中,江澤民同誌在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哲學社會科學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隻字不提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依靠“創新”加快發展,道理便在這裏。實際上,對於這一點,江澤民同誌早就有明確論述:“對於可以通過市場實現商品化的技術和必須依靠國家資助的研究,要根據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政策”。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初步建成,我國也有力量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創新給予更大的財力支持了。這種支持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激勵,將是持久有效的,從而有利於國家知識創新體係的強化。
參考文獻
1.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維娜?艾莉:《知識的進化》,劉民慧等譯,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3.達爾?尼夫:《知識經濟》,樊春良等譯,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4.鄧心安:《新時期國際重大科技戰略規則透視》,《新華文摘》,2000(7)。
5.嚴勇:《國外核心競爭力理論綜述》,《新華文摘》,2000(7)。
6.湯世國:《技術創新―經濟活力之源》,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
7.安維複:《從國家創新體係看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理論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2000(11)。
8.江澤民:《二??二年新年賀詞》,《西安日報》,2002.1.1.
9.紀寶成:《高揚人文社會科學旗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澤民:《加強黨的理論建設》,《光明日報》,199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