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性的消費倫理觀
消費主義決非人類社會生活的福音,物玩充裕的背後總是隱蔽著形形色色的災難和罪惡。美國學者艾倫?杜寧指出:“生活在90年代的人們比生活在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他們的祖父們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我們並沒有比祖父輩們幸福四倍半……這樣在消費社會中的許多人感到我們充足的社會莫名其妙的空虛―由於被消費主義文化所蒙蔽,我們一直在徒勞地企圖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不可缺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可是,地球根本就不可能給這個世界的所有人提供與今天發達國家富裕民眾同等標準的生活。所以,“通過道德的接納來降低消費者社會的消費水平,減少其他方麵的物質欲望,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建議,盡管他預計百年的潮流相抵觸,然而它可能又是唯一選擇”。所以,製定“合理消費”的道德規範來調節迅速膨脹的消費欲望和行為,建立科學、文明、健康、適度的消費觀迫在眉睫。
第一,綠色生產。生產決定消費,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產就是消費,因此科學消費觀的建立不可能不考察對於生產的理性消費要求。生產又包括物質生產和人口的自我生產。技術社會的一個副產品就是人口的迅猛增長。1830年,世界人口總數為10億,1930年這一數字增長到20億,在一百年中,增加了一倍。而1975年的統計數字則飛升至40億,在短短的45年內翻了一番。另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預測,世界人口在2025年將會達到80億。而過量人口的過量的生產和消費,導致濫取和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嚴重破壞和毒害了自然環境。生產的廢氣、汙水、廢料、塵渣、噪音、電波、廢熱、輻射和重金屬大大超出了地球的“自淨能力”,引發越來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由此可見,以科學理性為標準推行物質生產的綠色化,以道德理性為標準推行人口生產的計劃化,是理性消費觀得以建立的前提條件之一。
第二,理性消費。理性消費就是適度消費,就是節儉,它是奢侈和吝嗇的中道。它是人們以經濟收入為前提,以生理、心理、精神需要為根據的現代消費美德。它既不同於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因物質財富極度匱乏所要求的略顯寒磣的節儉,也不同於在工業社會條件下因“資本”的惡性繁殖所要求的“大量消費”。從曆史和邏輯的維度看,它是對於以往社會經濟形態的片麵消費方式的辯證否定。過度消費、超過經濟能力許可的消費、奢侈消費,或吝嗇消費,都是有悖人性,損害健康,不利於人的全麵發展的,都不合乎消費道德的要求。一般地說,消費主要是指私人消費,由於人們的收入、生理、心理需要、興趣、個性、教育程度、職業等等不同,因此人們的消費觀念具有多元性、多樣性。但是,個性必然包含著共性,個人不可能遊離於社會生活之外,不可能擺脫法律規範和道德原則的製約,在這樣的諸多差異中,肯定存在著一個基本相同的合理標準。所謂大致相同的“合理”標準,它是個人的消費特性和社會規範、社會風尚的交集。所謂個人的消費特性,既要和收入相稱,還要同自己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適應,更應有利於身心健康。
第三,環保消費。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一定要考慮到它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有長遠的打算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耐心和魄力。為此我們首先必須給我們的自然界家園以休養生息、自我淨化、自我塑造、自我修複、自我維持的機會。充分考慮代際消費的合理安排。要顧及下一代人甚至下幾代人的消費需要,即公平分享自然資源,絕對不可“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糧”。其次,人類對自己的消費,必須注意不要汙染生存環境,努力減少汙染。再次,物盡其用,用盡其值,廢物利用,變廢為寶。一次性的消費,如塑料餐具,一次性圓珠筆,應從根本上加以杜絕。最後,承認自然界有生存發展的權利,當代人必須改變狹隘的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霸權主義的心態,以友好平等的態度善待自然,不可任意摧殘生命的物質和無生命的物質,更不能為了自己的短期有限利益甚至無謂地消滅它們。在這裏必須堅決反對消費主義無限製地開發自然,掠奪自然。對人們日益膨脹的消費欲望必須加以合理的限製。
第四,文化消費。如前所述,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低級的物質需求和高級的精神需求兩方麵,消費品也分為基本的初級的物質消費品和高品位的精神消費品兩類。物質消費從生理上滿足人們的需求,文化消費從心理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兩者不可偏廢。因此,應當重視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均衡協調,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特別重視精神需要的滿足,重視人的精神陶冶和思想境界的升華。隻注意物質消費,忽略文化消費,久而久之,使人陷入了物質主義,喪失理想與信念。這種片麵消費無異於動物的本能活動,這樣的人也就無異於動物。總之,文化消費是人全麵發展不可或缺的方麵。當然,文化消費必須是健康文明的、樂觀向上的,一切庸俗頹廢的、低調黃色的文化消費都是不可取的,它將使人的精神萎靡不振、消極悲觀,使人虛度年華。其次,摒棄消費陋習,移風易俗,不斷根據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成果樹立消費的新風尚。在現實的社會消費行為中,常常存在著一些迷信性、炫耀性、奢侈性的舊習俗,它們的影響十分惡劣,傷風敗俗,暴殄天物。當代西方的“放棄倫理”的消費觀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甚或帶有一抹禁欲主義的色彩。但是,他們把消費分為“必要性消費”和“享受型消費”,主張滿足必要性消費,放棄享受性消費,這種思想無疑是合理的。另外,我們必須明確,抽象的消費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總是和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特別是分配關係相聯係,消費和生產是一個矛盾的兩個不同的側麵,二者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互為目的的。而個人就起命運或者說本質而言,實質是勞動者,是生產者。這是它的“宿命”。所以,消費僅僅是個人自我發展的條件,而不是生活目的。否則就會導致消費主義的錯誤。他們所宣揚的是“異化消費”,這種消費是“炫耀性消費”、“浪費性消費”或者“盲從性消費”等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左傳》。
5.《墨子?辭過》。
6.《老子?六十七章》。
7.唐能賦:《經濟倫理學》,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培超:《自然的倫理尊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畢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