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需要和消費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的,就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而言,人類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品供應日益走向精神化,消費需要和消費品日益走向更高的價值等級,從而使整個消費活動日益走向倫理化。精神消費品是精神需求和精神產品生產的產物,它們具有自己的一係列特點:它不會像物質價值那樣被消耗盡淨,不會像感性價值那樣很快過時,不能像收益價值那樣精確結算,在較高的範圍內是公共財物,並顯示了較高程度的公開性,並且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卻具有高度自由的特征。對這樣產品的消費,和對一般的物質產品消費不同,它往往需要對這些產品價值的領悟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識和素養,需要一種道德的感悟力。特別重要的是,在消費這些產品時,不同的人可以共享消費,正如這些產品本身具有久遠性、公開性、不排他性和自由性一樣,對這些產品的消費也是如此,而這裏麵包含著相應的倫理精神。也就是說,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和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新的產品形式向人們昭示了一個事實:經濟產品的精神化和對這種精神化產品的領悟和享用,從一個角度使人們的經濟活動、經濟行為、經濟生活充滿了倫理精神,從原來的私人生活方式走向公共方式。
二、節儉的消費倫理觀和“大量消費”的消費倫理觀
德國倫理學家包爾生曾經說過:“道德要比道德哲學古老的多。道德哲學麵對著一個自然而然地、非科學的、傳統的道德。整個人類生活,尤其是社會生活,從根源上說是處在科學之外的道德本能支配的。這些民族的道德本能被稱作風俗。”而風俗顯然是由特定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所決定的。那些生活在特殊曆史情境中的人們於是乎形成了不同的消費倫理和道德。
節儉是自然經濟時代的消費倫理。那時生產力低下,物質產品匱乏,人們不得不節儉度日,即精打細算,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同時它也是一種生產倫理,即節儉與勤勞有內在的聯係。節儉必須要勤勞,勤勞生產,勤奮工作,起早貪黑,不辭辛苦才能維持生活,所以勤勞節儉自然而然地成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道德崇尚儉德,古人以儉為善,以奢為惡。《左傳》裏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論語》多處講到儉。如《論語?學而》中子禽問子貢說,孔子到一個國家參與一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還是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他的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種待遇。這裏的儉是儉樸之意。《論語?八佾》篇:“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裏的“儉”是節儉之意。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這裏的儉有寒酸之意。墨家認為“儉則昌,謠佚則亡”。這裏“儉”有昌盛之意。道家則把“儉”看做是三寶之一。為人處世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裏“儉”有節製之意。可見傳統倫理文化中“儉”的含義有三:一,“儉”是善德,儉的對立麵“奢”是惡德;二,“儉”是簡樸,儉省,儉用,節儉即珍惜財物,杜絕浪費,精打細算,計劃開支;三,儉與吝嗇是相對立的,所以吝則不儉,儉則不吝。這三點集中起來,說明節儉或儉省處於奢侈與吝嗇的中間。它是一種中道,即一種道德,一種德行。
無論中西,在工業社會之前,主流道德規範基本上始終大力提倡節儉的美德。但隨著工業文明的來臨,節儉的美德,遭遇否定,受到冷落,這種美德的地位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消費主義甚囂塵上。過度消費,奢侈消費,或豪華消費等異化的消費方式在當今的社會中成為一種時尚,甚至是人生追求的目標,造成資源的浪費又加劇了環境的惡化,這實在是人類的悲哀。美國1920年每人每天倒出2.7磅的固體廢棄物;1970年時已上升為5.3磅;到1990年竟高達8磅。加上工礦企業的廢棄物,每人每天達50磅,這些廢棄物汙染環境,危害健康,毒化生存空間。
一些知名學者對這種消費方式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巴巴拉?沃德和雷納?杜博斯在《隻有一個地球》一書中指出:“對消費品的喜新厭舊成風,無限製的使用能量,我們的前途隻能是生態係統的災難。”生態學家勞倫斯在講到美國消費方式時也指出:“我們在濫用燃料和電能,在許多場合應用高質量的能源完全是多餘的,是一種浪費,一種奢華。”不當的消費,尤其奢侈型消費,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加劇環境惡化,而且也給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所謂現代社會“文明病”,不是別的,正是消費過度、營養過剩造成的心髒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的大量流行,而且越來越低齡化,許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患上這些疾病,這是令人痛心的。
這種悲哀來源於消費主義思想的影響。“一般地說,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製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做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表現為: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地更新換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和采用地球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
消費主義的產生和泛濫與“信貸消費”有關,“信貸消費”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西方社會普遍發生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而提出來的。在他看來,商品過剩和工人失業等等都根源於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引起的。解決危機的辦法就是擴大消費,增加投資,刺激生產。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信貸消費”的概念,並一反傳統道德地振臂而呼“奢侈有利,節儉有弊”,這成為畸形的消費主義道德觀破殼而出的恰當溫床。
消費主義是消費至上主義,為消費而消費,這種消費觀意味著奢侈、浪費、暴殄天物。其危害表現在,第一,加速地球上資源的消耗,同時破壞了生態平衡。消費主義的盛行同人口大量增加一樣,造成地球上有限資源的加速消耗,同時產生出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垃圾,汙染了空氣、水體和農田。第二,消費主義的觀念本質上是物質主義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使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受到莫大損害。人們隻知追求眼前的物質享受,物欲空前泛濫,陶醉於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之中,喪失了精神家園,失去了應有的理想信念,一切都實利化了,物質化了。人為物役,成為物質消費的奴隸。同時過度消費,不知節製,自覺不自覺地染上許多惡習,如嗜酒成性,放縱性欲,貪得無厭,揮霍無度,損害健康,腐蝕心靈,敗壞風氣。
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主義實質上是一種非人道的消費方式。弗洛姆曾經指出,在現代社會,一個新的幽靈正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這個幽靈是“一個致力於最大規模物質生產和消費的,成為整個機器或由計算機所控製的完全機械化的新社會。”這是一個橫行非人道消費的非人道社會,它片麵地強調物質消費,經濟生活完全建立在最大消費原則的基礎之上,社會建構起了功能完備的消費機製和體製,從而把一個個活生生的個人變成了行屍走肉,變成了被動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