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俞樾的漢宋學術論(3 / 3)

曾國藩是晚清主張漢宋學術調和的學者,他站在宋學立場上,主張博采眾家之長,他說:“餘於本朝大儒,自顧亭林之外,最好高郵王氏之學……餘自憾學問無成,有愧王文肅公遠甚,而望爾輩為懷祖先生,為伯申氏,則夢寐之際,未嚐須臾忘也。”並叮囑曾紀澤要熟讀王氏《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和《經義述聞》等書。他對古文頗有興趣,他認識到訓詁、小學乃學者的治學門徑,不可偏廢。他對古文經學的態度,代表了當時眾多理學家的認識,雖治理學,振發義理,然以漢學實之,不作空疏之言,闡述經世之學。這也說明雖時至晚清,乾嘉漢學的影響猶在,“儼成一種‘學閥’之觀”,不論理學家、漢學家仍舊“猶自倨貴”,能識其大流,承其末流,無人敢忘漢學之訓詁也。曾國藩的學術觀點對俞樾影響很大。他對俞樾的學術研究成就也是推崇備至的。對此,俞樾自然感激涕零,甚至以恩師相稱,而且與曾國藩多次切磋學術。俞樾深知曾國藩學術與武功之大,非己能比,對其師關於漢宋兼采的主張,是完全讚成的。所以他主張治經是為了“通曉古言,推明古製,即訓詁名物以求義理,而微言大義存其中矣。”

四、小結

俞樾對人性問題的探討,反映了他對宋儒性命之學有所涉獵,也體現了他在學術上的漢宋兼采特色,但要強調的是,俞樾的漢宋兼采,既不是對漢學和宋學各取其半,也不是因為他對宋學有了一個科學的認識後所作的理性判斷,他完全是站在漢學家的立場上,對宋學采取兼收並蓄的開明態度。這就是,凡是有益的思想學說,就要拿來分析一番,闡明聖意,對於不適合漢學本意的,則超越宋儒,向更古的儒家大師尋求答案。他分析公私關係時,通過訓詁,認為倉頡造字時先有“私”字,然後才有“公”字,寓意即由私才可以推及於公;他提出用禮來治社會,表麵與曾國藩的禮治主張相同,殊不知曾國藩所謂的“禮”是特定社會環境條件下的產物,它不但擔負著維護綱常名教的責任,而且還包含有“先王經世之意”,代表了洋務派的利益,具有曆史進步性。俞樾所說的禮,僅僅是要恢複古禮,這顯然是落後的。他所主張的刑法也是要恢複古法,用古代的象刑,即“上古三代畫衣冠,異章服,以別於齊民,使人一望而知之。而凡有罪者……有畫象之辱,自畏法而不敢輕犯”。這種想法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所以,有人得出結論,“中國近代倫理思想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以‘複古’作為整肅道德的手段,主張以古從今,以今驗古,在肯定並維護封建君主製度的基礎上,提出理順倫常關係、整肅社會道德的主張。”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俞樾。總而言之,俞樾的漢宋兼采不是對漢宋學術理性分析的結果,而隻是當時社會學術發展的必然產物。

參考文獻

1.俞樾:《春在堂全書》,台北環球書局民國57年版。

1.俞樾:《春在堂全書》,台北環球書局民國57年版。

2.俞樾:《春在堂隨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俞樾:《春在堂隨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卷183,中國書店1990年版。

3.徐世昌纂:《清儒學案》卷183,中國書店1990年版。

4.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齊魯書社1994年版。

4.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齊魯書社1994年版。

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湯誌鈞:《近代經學與政治》,中華書局1989年版。

6.湯誌鈞:《近代經學與政治》,中華書局1989年版。

7.張豈之、陳國慶:《近代倫理思想的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版。

8.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中國書店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