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論創造性實踐(3 / 3)

總之,從科學理論的形成,到新技術的發明,再到新技術的推廣運用,一刻也離不開創造性實踐。創造性實踐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直接動力之一。

2.創造性實踐是精神產品生產的重要方式

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麵,是人類生活區別於動物的本能活動的顯著標誌之一。人類從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一步一步地踏入現代文明。精神生活的內容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形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顯示出多渠道、多功能、多樣化的特點。然而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完善,有賴於社會給人們提供廣泛而豐富、精湛而健康的精神產品,精神產品的生產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

精神產品的生產也是通過創造性實踐實現的。精神產品的生產,不僅要求文學家、藝術家要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和鑒賞能力,而且要求他們具有豐富而廣泛的社會生活經驗,即豐富的個人閱曆和深刻的心理體驗,這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必備條件,具備了這兩個方麵的條件,他們才有可能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實踐,創造出生動活潑的藝術作品來。精神產品的生產,從表麵看來,是運用想象、聯想、直覺等形象思維形式的結果,從更深層次上看來,精神產品是文學家、藝術家創造性實踐取得的成果。這是因為,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實踐。形象化的創造思維隻不過在其中起到了一種催化促成作用。試想,文學家和藝術家若不深入生活,紮紮實實地體驗生活,增加生活積累,要想創造出高品位的藝術作品是很難想象的,即使有一時的靈感,也會轉瞬即逝。生活和實踐是創作的源泉,創造性實踐是藝術創作的本質特征,是藝術創作的靈魂所在。因此,精神產品的生產,滲透著文學家、藝術家的思想傾向和價值觀念,而且也積澱著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心理體驗。無論是從創作的準備而言,還是就創作的具體過程而言,都離不開創造性實踐。創作前深入實際、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是創造性實踐,創作過程中的苦思冥想、直抒胸襟,也是創造性實踐。這種創造性實踐的結果,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的誕生,或是文學、藝術生命的延續。因此,創造性實踐是精神產品生產的重要方式。

3.創造性實踐是社會改革的重要途徑

社會改革就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調整和改革與社會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和方麵,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進社會製度自身不斷完善。改革是社會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是創造新體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創造性實踐。

社會改革之所以是一種創造性實踐,是因為,社會改革是一個艱難的、創新的、長期的過程,必須衝破舊觀念的束縛,確立新觀念;必須克服舊體製的弊端,建立新體製。因此,應敢於忍痛割愛,棄舊圖新,謀求發展。目前,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中心內容的改革所麵臨的兩大難題,就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政府職能的轉換。一方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要有新的思想觀念,即競爭觀念和開拓精神,而這些思想觀念的真正確立絕非一個會議、一個文件就能完成的。長期以來,一些人死抱住一些過時的教條結論不放,用姓“資”姓“社”的思想傾向幹擾改革,思想封閉、僵化、保守,還有一些人受計劃經濟體製下種種觀念的束縛,麵對市場經濟,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在行動上無所適從。思想觀念不更新、不解放,難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然而,要從舊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新觀念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痛苦的過程,要準備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要把企業推向市場,使其成為市場的主體,政府機關對企業的管理將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政府的管理職能要求來一個轉變。政府職能的轉變,意味著政府權力的下移與旁落,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不忍心放權,不甘心服務,想方設法要把放下去的權力再收回來,於是乎就有了“翻牌公司”以及種種變相的“集團公司”這一特定時期的社會現象。政府職能的轉變,也不是在一個早上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痛苦的過程。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沒有與舊的思想觀念決裂的勇氣,沒有根除舊體製痼疾的決心,沒有長期不懈的努力,沒有刻意求新的創造,是不可能的。而這些勇氣和決心,努力和創造,都是創造性實踐的基本要求,是對實踐主體的素質的現實規定。

社會改革是一種創造性實踐,從宏觀上看,整個國家改革措施的出台需要研究、論證、試點,然後再製定具體的改革措施和實施方案。這些都屬於創造性實踐的範疇。從微觀上看,每個行業係統、每一個基層單位,要進行改革,絕不是照抄照搬國家關於改革的有關方針政策,而是要把這些方針政策與本係統、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分析本係統、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製定自己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並付諸實踐,這同樣是創造性實踐。創造性實踐是實施社會改革的基本要求。

4.創造性實踐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推動力量

社會革命也是一種創造性實踐,是新興階級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創造新型社會形態的實踐。在社會革命過程中,新興階級的思想家、理論家創立代表本階級利益和願望的思想理論是創造性實踐的產物,如果沒有新興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就不會有革命的理論。無產階級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親自參加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創立的,因而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特征,是創造性實踐的產物和表現。社會革命的過程是新興階級創造新型社會形態的實踐過程,因而也是創造性實踐,其結果是新型社會形態的形成。因此,創造性實踐是社會革命的實質所在,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推動力量。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問題的論述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第二個層次是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裏,階級鬥爭及其表現的最高形式―社會革命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第三個層次是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鄧小平發展了這一理論,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無論是階級鬥爭、社會革命,還是社會改革、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所推動的。精神產品的生產,也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為源泉,通過文學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實踐而完成的。因此,創造性實踐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確立了這一點,也就確立了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的創造性活動以及社會發展的辯證本性,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奠定在科學的實踐觀的基礎上,把實踐觀和社會發展理論內在地統一起來了。事實上,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社會發展的創造性實踐過程。因而,人民群眾的觀點和社會發展理論是內在統一的整體,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所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社會主義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呼喚著創造精神,呼喚著開拓進取的創造性實踐。堅持創造性實踐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直接而現實的動力,是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的。全球範圍內的科技、經濟競爭,從表現形態上看,是不同的國家或民族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的競爭;從本質上看,則是不同的國家或民族的創造力資源和創造性實踐的競爭。知識經濟時代對我們的挑戰,要求我們全麵開發創造力資源,廣泛開展科學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占領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製高點,才能在世界科技、經濟的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創造性實踐,是實現科技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途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前無古人的創造性實踐。現在我國的體製改革,已經進入到攻堅階段,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已經顯露在我們麵前。解決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其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隻有堅持不懈地進行創造性實踐,進行探索和創新,才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創造性實踐不僅是當代經濟、科技的競爭和發展的直接而現實的動力,而且是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走向21世紀的直接而現實的動力。高揚實踐的創造性本質,開發全民族的創造力資源,培養和提高全民族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技能,鍥而不舍地進行創造性實踐,是社會主義中國立足現實而又超越現實,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肖前主編:《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