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如何與下屬說理(1 / 3)

一、樹立權威,通情達理

作為上層管理人員,你必須具備足夠的權威,這樣下屬才會服你,才會在工作中嚴格執行你交給的任務。現實中有很多有能力、有實力的領導,但最終卻沒有成就大事,其主要原因是沒能在員工之中樹立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影響力,別人對你布置的任務可能會陽奉陰違,那麼你就會遭遇工作中的尷尬。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你就必須在員工中樹立權威。

那麼,如何在員工中樹立權威呢?

1.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魄力

在業務上要具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針對各種複雜的市場狀況,都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方案,隻有不斷的解決問題,才能在員工麵前樹立權威。

作為一個領導,你心須具備很強的業務能力,靠能力來爭取員工的信任。這就要求你不斷地、圓滿地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展現能力,賺取人氣,樹立權威。一個光說不做、沒有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上司,員工很難買你的賬。所以,你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超強的策劃組織能力。上司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樹立起來的權威,才會彰顯魄力,讓下屬唯令是從,增強企業凝聚力。

2.恩威並施,獎罰分明

你的能力得到員工的認可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對員工要恩威並施,獎罰分明。

作為領導者,在工作中一定要釋放作為管理者的威懾力,讓下屬心存畏懼,自我約束,按照一定的規範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絲毫不敢懈怠。對於工作中出現的失誤,要按照規定進行處罰,以示警戒。對於工作中的優異表現,要及時給予獎勵;另一方麵,上司對下屬嚴格要求的同時又要對其施以恩惠,以心換心,以情換情,讓下屬感受到來自上級的關心與幫助,在感恩的心情裏努力工作。感受企業賦予的歸屬感,以便更好地融入企業精神,實現企業和自我價值的有效統一。

當然,所謂的威並不是要求你整日板著臉,大聲訓斥下屬,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中對下屬要表現得嚴格要求,鐵麵無私、說一不二;在給下屬布置工作任務時,明確要求、確立標準,但又不大包大攬,而是讓下屬放手去做,不允許下屬有絲毫麻痹大意或任何其他不敬業的行為。一旦發現,要給予處罰,這樣員工就不會輕意挑戰你的權威。所謂的恩,主要是靠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麵來實施。精神上,上司對下屬要尊重下屬、平等相待、以誠相見。作為領導要不時地在工作中給員工支持和幫助,經常讚揚他們的工作能力,時常關心員工的生活。這樣員工就會感覺到很受尊重,就會激發出更大的工作熱情,把工作做好,對上司的話多數是言聽計從。物質上,員工在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就要給予獎勵,讓員工的工作與效益掛起鉤來。這樣員工才會更有幹勁,對你的領導方式也是稱讚有嘉。

這裏說的“恩”隻是樹立權威的一種輔佐方式,它不能代替製度。作為管理者,要把握好施“恩”的尺度,不能把人情淩駕在製度之上,也不能因為與員工的人情關係而忘記製度的存在。管理者在執行規章製度時,不要太講人情,要態度堅決,不能手軟。在製度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才要用人情去融合上下級關係。

恩威並施,體現了理與情和諧統一。是領導與員工處好關係的重要措施。隻要運用得當,下屬就會心甘情願地維護你的權威。

二、放下架子,廣結善緣

提起上司、領導,多數人的感覺是“架子大”、“官氣十足”,讓人臨“威”而懼。好像架子與職位已經劃上了等號。當然,也有一些不擺架子的領導存在,但這畢竟是少之又少。有些領導者認為,沒有“架子”似乎不行,難以樹立威信,難以服眾。但是有了“架子”又往往會與員工脫節,給人留下官僚主義的印象。那麼領導者該不該有架子呢?

管理者應該有架子,因為他們的工作性質、工作能力和工作影響力賦予了他們端架子的權力。領導的架子顯示了領導的權力,他們通過與員工刻意拉開距離讓下屬認識到等級的存在,感受到領導的權威,同時還可以給自己帶來神秘感。而表現出來的自信心、意誌力以及淩駕於眾人之上的氣勢則有助於增加老板的權威,使自己顯得更有魅力,顯得更像領導者,更能從形象上喚起別人的敬佩和好感。

但是,如果一個管理者總是在員工麵前端著架子,刻意與員工拉開距離,往往不能與員工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係。在端著架子的老板麵前,員工表麵上對你百依百順,但心裏肯定是諸多不滿,隻是沒有對你當麵說出來而已。一個人能夠取得權力和榮譽並非易事,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榮耀裏,傲視眾生,端著架子對員工指手畫腳,到最後必定會失掉很多東西。

在美國南美獨立戰爭期間的一個冬天,在某個兵營,幾個士兵正在安裝一根大梁,班長站在旁邊指揮若定:“孩子們,加油!大梁已經移動了,再加把勁!”正巧一個衣著樸素的軍官路過這裏,見班長站著不動,並沒有加入搬大梁的行列,便問班長為何不下去幫忙。這位班長驕傲地說:“先生,我是班長。”“噢,您是班長。”軍官重複了一遍,隨後便和士兵們一起搬大梁。大梁弄好後,這位軍官便對班長說:“班長先生,如果您還有什麼同樣的任務,並且還需要更多的人手,您就盡管吩咐總司令好了,他會再來幫助您的士兵的。”班長愣住了,原來這位幫忙者就是獨立戰爭的著名領袖和統帥西蒙·玻利瓦爾。

生活中有很多人,隻要身居一官半職,就喜歡端架子。作為領導者應該有架子,以體現你與員工本質的不同,但是如果過分迷戀、陶醉於自己的成功就往往得不償失了。人生在世應該榮辱不驚,得誌時不會得意忘形,樂極生悲;失意時不會萎靡頹喪,一蹶不振。

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事業的成功與否。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獲得成功,就是因為有好的人緣,人際關係暢通。所以,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一定要廣結善緣。

現代職場中,除了專業知識技能之外,個人績效的好壞,與他在群體中的人緣,關係非同一般。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每100位頭腦出眾、業務過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際關係不暢而在事業中嚴重受挫。從這方麵來說,“30歲以前靠專業賺錢,30歲以後靠人脈賺錢”這句俗語不無道理。如果你有能力,又有好人緣,那麼你肯定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所以,要學會廣結善緣,利用你的好人緣盡力去擴展你的人脈圈。

三、重視下屬的抱怨

管理者經常會聽到來自下屬的抱怨,有的領導認為這些抱怨成不了大氣候,就表現得漫不經心、不以為然;有的領導容不下來自基層的抱怨,往往對下屬大加責備:有的領導麵對員工的抱怨時則怒火中燒,大加訓斥。如果聽到員工抱怨,你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它很可能是產生矛盾的前兆。其實,員工的抱怨可大可小,所以要正確處理好、溝通好,不要因小失大。

抱怨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情緒,遇到員工抱怨管理者大可不必惶恐,隻要你措施得當,認真對待,這種情緒就不會蔓延和激化。怎樣麵對下屬的抱怨呢?

首先領導者要重視員工的抱怨。隻有重視才會想辦法與員工溝通,及時安撫員工的情緒。不要以為員工的地位不高,抱怨隻是在發牢騷,沒有什麼殺傷力。要知道情緒是可以傳播的,等到大部分員工都開始抱怨你再處理就為時已晚了。所以,一聽到員工的抱怨,就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弄清他們抱怨的原因,好對症下藥,及時緩解這種對立的情緒。其次,要善於傾聽員工的抱怨。麵對抱怨,管理者所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真傾聽。隻要能讓他在你麵前抱怨,就成功了一半,因為他能夠與你麵對麵地發泄不滿,說明你已經獲得了他的信任。作為管理者認真傾聽員工的抱怨,才能找出管理上的問題所在。這樣做一方麵讓員工感覺你很在意員工的情緒,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你樂意傾聽他們發牢騷,讓他們仿佛看到了問題解決的曙光。這有利於安撫他們的不滿情緒。所以作為領導者要具備耐心傾聽員工抱怨的素質。另外,領導麵對下屬的抱怨時,要先沉住氣,聽他們把話說完,這樣才能了解起因。多方麵地了解原委是必要的,在事情沒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管理者切忌發表言論,表明態度。也不要一聽就跟員工治氣,否則隻能使矛盾激化,對於解決問題毫無益處。在人格上要尊重發牢騷的員工,為有效地溝通鋪平道路。不要把個人情緒摻雜進去,特別是不要對員工進行人身攻擊,這樣在溝通時才能就事論事。如果你發現員工對自己的抱怨是由於自己的失職,那麼要坦然地承認自己的失誤,並誠懇地致歉,並在以後的工作中迅速改正。不要出於麵子或想維護自己的地位而遮遮掩掩,或者找N多理由來為自己辯解,這樣做隻會欲蓋彌彰,越弄越糟。對於有過抱怨的員工,要對事不對人,風平浪靜之後要視其工作表現來評定他,不要在以後的工作中給他們使絆子,以報複當年發牢騷引起自己工作麻煩的一箭之仇。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都會有遭人抱怨的時候。人有共性也有個性,在工作中你不可能把每個人的情緒都兼顧到。抱怨、不滿就在所難免。在你遭遇員工抱怨時,不要漠不關心,也不要亂了陣腳,本著和善、友好、解決問題的姿態去進行溝通,定會遏製住員工的抱怨情緒。

四、及時化解與員工的矛盾

上司與員工之間的矛盾衝突,往往因雙方對工作有著不同的期望和標準而引起。作為上司你希望員工的工作要盡快完成,而在他們看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不切實際;你希望他們更快地進步,但他們卻認為在現有的條件與環境下很難有進步;你對他們的工作表現很失望,他們卻埋怨你不能體諒作為下屬的艱辛;員工希望加薪,而你認為他們現在工作能力與現在薪水正好合適。如此等等。上司和員工因從不同地角度考慮問題,這就注定了雙方的矛盾與分歧不可避免。

正常情況下,員工與上司有矛盾也不會搬到台麵上來。通常員工與上司會為了集體利益盡快化解矛盾,握手言和,很少會出現員工與領導為某件事發生摩擦,爭得麵紅耳赤的情形。由於員工處於弱勢,多數情況下在領導與員工之間會出現“敬而遠之”的現象,爭不起躲得起。越是“敬而遠之”,就越無法交換彼此的意見,偏見和誤解就越會加深。

當員工與上司出現矛盾時,上司要給予重視,而不要打壓、報複。因為雙方的矛盾有時可能是上司的錯誤引起的。對於員工提出的不同意見要認真考慮,如果意見是正確的就要認真改正,這樣才能趨利避害。如果你與員工的矛盾不是由於你的失誤造成的,那麼你要多與員工進行溝通,找到你與員工產生矛盾的根源,並找到可以解決這一矛盾的切實可行的辦法。

美國迪卡爾財政公司經理狄克遜,在麵對管理方法上曾提出“有摩擦才有發展”的觀點。他認為,有了矛盾,雙方為此進行辯解,才能把內心積壓的話傾吐出來,雙方可以借此交換思想,縮短距離。這對於解決問題會有益處。它可以在彼此的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所以,遇到員工的不同意見,上司要認真傾聽,從諫如流,對於員工提出的問題秉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與員工相處。如果矛盾是由上司的錯誤引起的,上司要勇於承認錯誤,並找到彌補的措施,認真改進,減少損失,並對提出不同意見的員工要進行感謝;如果引起矛盾的原因不是自己,而是員工對你的誤解,你就要向員工認真解釋,爭取化解雙方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