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從其猜射角度來看,是一種智力文字遊戲;但從其創作角度來看,則有點像最微型的文學作品。借用上海謎家江更生先生的說法,燈謎是文學小樣式。

今天放眼海內外,無論是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等傳媒世界,還是網絡這個方興未艾的虛擬世界,都會發現有不少燈謎作品。然而,由於製謎者學識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各種謎作亦有高低優劣之別。麵對這良莠不齊、蛇龍混雜的情況,自然而然就會遇到如何欣賞燈謎的現實問題。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燈謎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啟智性以及藝術性這五個角度去進行鑒賞。

一、思想是否健康

燈謎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形式,同樣是客觀世界反映的產物。大千世界紛繁複雜,既有真善美的事物,也有假惡醜的東西。因此,無論是製謎者還是猜謎者,都應該重視麵底文字的思想性。也就是說,在燈謎世界,要提倡使用與精神文明相符的健康語言,堅決杜絕那些低級下流或粗野庸俗的文句出現於謎作之中,絕不允許用烏七八糟的東西來玷汙燈謎這種高雅文明的文娛活動。

二、能否增長見識

對於燈謎接觸比較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燈謎看似小不點,但它卻是良師益友。因為它常常向人們宣講各種哲理和科學文化知識,或者名人趣聞與曆史軼事。如:

①子欲養而親不待(四字市招),謎底:供應早點。麵句出自《孔子家語》,其意是說:當子女們欲供養雙親時,雙親都已等待不到,與世長辭了。謎底原意是指早上有點心或早餐供應,今卻別解成:“供”養雙親“應”該更“早”一“點”。

本謎借用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格言配麵,具有積極健康的思想性,也蘊含有針砭時弊的哲理性。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子女,對雙親生前不盡孝道。也許有一天他們天良發現,但已是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境地,後悔也來不及了。由是觀之,與其薄養厚葬,不如厚養薄葬,努力使雙親在世時得到更多實惠,生活過得更好一些。這也許就是本謎帶給人們的有益啟迪吧。

②硝酸鹽酸相混合(字),謎底:汪。“汪”字拆開就是“王水”,而王水是用一份濃硝酸和三份濃鹽酸配製而成的混合物,能溶解金、鉑等一般酸類不能溶解的金屬,故稱王水。猜過此謎可以使人了解有關王水構成的化學知識。

③慚愧闍梨飯後鍾(五字口語),謎底:窮得叮當響。麵句中的“闍梨”意指和尚,這裏有個典故:唐朝人王播少年時父母雙亡,隻好寄居揚州惠昭寺內,跟隨眾和尚食齋飯。日子一久,有些和尚便起了憎厭之心,故意在眾和尚吃完飯之後才敲鍾。這樣,當王播來時隻能吃一些殘湯剩飯了。王播心傷之際,曾題一首詩於寺壁。二十年後王播當了大官重遊惠昭寺,見其舊詩已被碧紗籠罩住了。憶起往事不禁百感交集,於是揮筆又題了兩首七絕。一首是:“二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另一首是:“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梨飯後鍾。二十年來塵撲麵,而今始得碧紗籠。”謎底原意是說“窮得不得了”,今別解為:由於王播貧窮,所以得到的隻是叮當作響的鍾聲,而沒有一頓好飯吃。這條謎通過敘述古代文人的軼事,很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世態炎涼貴尊窮卑的眾生相。讀罷令人唏噓不已,浮想聯翩。

三、是否謎趣盎然

燈謎的趣味性來源於別解,別解有如相聲中的“包袱”,如果運用得機巧靈活,那麼,一旦揭穿,往往會使人產生“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合乎情理之中”的感覺,自然覺得妙趣橫生,精神愉快。請看下麵這條謎:

男領導能喝,女領導能唱,他把她來愛,她把他來想(唐詩目冠量三) 一首長幹行,一首長歌行,兩首長相思。

本來,《長幹行》《長歌行》《長相思》均是唐詩篇名,“首”本義指“篇”。但如今一經頓讀別解,其原義盡變。先將謎底頓讀成:一首長/幹行;一首長/歌行;兩首長/相思。別解為:一位首長飲酒很行;一位首長唱歌很行;這兩位首長互相思慕,兩情相悅。該謎以誇張搞笑的新民謠形式擬麵,將謎底進行大串聯,把幾首唐詩篇目進行變化組合,以機巧過人的頓讀別解手法,把男女兩領導的虛擬故事演繹得活靈活現,諧趣四溢,讀罷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堪稱頓讀別解謎典範之作。燈謎獨特迷人的娛樂性質,於此可見一斑!

四、能否啟迪智慧

燈謎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漢字捉迷藏遊戲。由於“麵底不相犯”是成謎的必要條件,因此製謎者決不可在謎麵上安放與謎底相同的字眼,但又必須將有關的破底線索公布出來。於是便挖空心思竭力在謎麵上大做文章,機關暗布。而且,其隱蔽性越強,要破底的難度也就越大。當然,聰明的猜者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多方推理之後,也必將會發現破綻,逐步抽絲剝繭般地將極力隱藏的謎底挖掘出來。如:

一枝山花怡餘心(戲曲人物) 祝英台

乍看麵意是說:山花使我的心很快樂,這與殉情化蝶的祝英台有何相幹?其實欲破本謎,應將整個麵句進行別解。先將麵句頓讀成:一/枝山/花/怡餘心,然後再分三部分與底相扣。用人名借代法將“枝山”看作是明代頗有才名的“祝枝山”,從而揭出一個“祝”字;“花”可同義扣“英”;“怡餘心”則別解為“怡”字中的“心”(忄)是多餘的,從而將其豎心旁去掉餘下“台”,三個分扣部分合成謎底“祝英台”。本謎采用了謎麵別解、頓讀分扣、人名借代、筆畫減損等多種綜合手法,尤其是“枝山”這個人名嵌藏得極其隱蔽,毫無斧鑿痕跡。因此,如果沒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猜謎經驗,欲破此謎,談何容易!不言而喻,通過猜射本謎,對於鍛煉猜者的思維能力,促進其智力開發,無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