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燈謎愛好者而言,猜謎與製謎其實就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這是因為它們在機理上是彼此相通的,在法則上往往是同時運用的。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猜謎多了,自然會對製謎躍躍欲試;而製謎多了,也自然會提高自己的猜射水平。如果說,燈謎的猜射是一個艱苦的探究性的腦力勞動過程;那麼,燈謎的製作則是一個艱苦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過程。
但凡燈謎愛好者都有這種感受:每當逢年過節,不少單位舉辦的遊園活動都有猜燈謎。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單位無人會製謎,所以掛猜的都是那些輾轉傳抄老掉了牙的舊謎。雖然猜這種謎不費吹灰之力,多少也得一些獎品,但總覺得枯燥單調,興味索然。有句口號說得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如果我們能因地、因時、因人製宜地製作一些具有本地風味的燈謎,那該多有親切感和趣味性啊!所謂“本地風味”,是指與我們生活的地方關係比較密切的事物,例如:老師與同學的名字(包括老同學的外號),本單位同事的名字以及與單位工作有關的名詞及用語,本地區著名的人物、場所、景點、產品、建築、街道等等。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其他眾所周知的東西作為謎底素材,例如最近發生的重大時事新聞及社會熱點問題,新影視新歌曲,家喻戶曉的明星大腕等等。可以想象,當人們猜射上述這類燈謎時,必然會興趣大增,熱情高漲,其熱烈歡樂的氣氛與猜射舊謎、冷僻謎不可同日而語。
還有一點,由於從某個角度來說,燈謎也是一種最微型的文學作品。所以,通過創作燈謎,設計謎麵,也可以培養我們駕駛語言文字的能力,加強文學修養,增加科學文化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素質得到提高。
猜謎與製謎是兩個互為逆向的過程,即猜謎是:謎麵——謎目——謎底;製謎是:謎底——謎目——謎麵。製謎一般經過如下四個步驟:選材、定目、別解、配麵。
一、選擇合適謎材
所謂謎材,也就是能夠用作謎底的素材。從廣義上說,凡是用文字來表達的任何詞彙都有可能作為謎材。諸如單字、成語、俗語、新詞語、詩詞文句,花鳥魚蟲,中外地名,古今人物,書刊影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科技、教育、文藝等專用名詞,各類事物名稱等等。可謂包羅萬象,但也不是“撿到籃裏都是菜”。通常可以使用的謎材,也應經過篩選才能得到。篩選標準有兩條:
1.除單字謎之外,作為謎材的文字,其中要包含有可以別解的字眼,即有關字眼或者具有多個歧義,或者有多個讀音,或者具有可以摹狀擬形的特點。底材文字的別解包容性越廣,則利用它來製謎的回旋餘地也就越大。
2.謎材必須通俗化大眾化。燈謎是一項群眾性的文娛活動,如果製謎盡鑽牛角尖,專選那些無人知曉的冷僻艱澀素材,則必然使燈謎變成孤芳自賞的東西,使謎場變得冷冷清清,從而失去燈謎的群眾性娛樂作用。俗話說得好: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不妨改動一下:處處留心皆謎材。除了留心身邊的人與事,更要留意報刊、廣播、電視及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因為這些豐富信息,如同“不盡長江滾滾來”一樣,就是我們無窮無盡的謎材源泉。
二、敲定恰當謎目
謎材選好之後,就要確定謎目。謎目好比解題的提示和遊覽的導遊圖,給人以啟迪、誘導,幫助尋找通向謎底的捷徑。因此,謎目應力求定得準確、明了,否則就會將猜者引入歧途,無法破的。例如,謎底應是唐代詩人,謎目卻錯標為清代詩人;謎底應是數學名詞,謎目卻錯標為化學名詞。這樣張冠李戴,再高超的射手也會“望謎興歎”,一籌莫展的。此外,謎目範圍也要恰到好處,粗細相宜,寬窄適度。例如,猜俗語、口語、新詞語或常用詞最好能標明字數:猜地名,國內宜選縣以上的,並注明屬哪個省(自治區);國外的要注明國名;猜古人要注明朝代;猜詩句要選擇名句;唐詩要注明五言還是七言;宋詞要標明哪一家;猜古文要擇名篇,並要標出篇目;猜藥品要標明中、西;猜電影名要注明中外;猜劇目要標出劇種;猜科技名詞術語要標明所屬學科;等等。總之,謎目不宜定得太寬,太寬則好像大海撈針,讓猜者望洋興歎,不知從何入手。當然,謎目也不能定得太窄,如果窄到謎底屈指可數,一戳即破,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樣猜射又有何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