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灘”字是怎樣寫的(一)(1 / 2)

一九四九年的夏天,在湖南西部的沅江中遊,一隻中型的“麻陽船”正在逆水而上,與險灘急浪搏鬥。

這種船,頭尾高舉,秀拔而靈便,由於出處是麻陽河(即辰溪),所以叫做“麻陽船”。它是沅江流域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船隻,水上轉運全靠它。一個月前,這隻船由辰溪商會雇下,裝了幾百斤麻、幾百斤五倍子,還有水銀、朱砂等土特產,沿江下行直到常德。貨物脫手後,換回一船花紗、布匹,又日夜兼程,沿江上行,經桃源、辰州,返回辰溪去。時局不穩,前線吃緊,匪患四起,一船人的心都像這炎陽炙烤下的江水一樣,滾沸難受。

此刻,船已過灘,行在一個長潭中。兩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頭上長著茂密的竹子,像一片片拂天的綠雲;山下岩邊排列著一塊接一塊的岩石,顏色黛黑,龐大如屋;一群群野鶯、畫眉,從竹林中飛出,落在石頭上,自在鳴囀,直到船隻近身時,方“噗”的一聲,一齊向林中飛去。水邊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水鳥,有的長頸紅脖,像係著一條彩色飄帶;有的花紋豔麗,尾巴像一把扇子……它們貼水爭飛,鳧水嬉戲,分明顯示出氣候的炎熱與臨江的快樂。

攔頭人關臘狗,是一個二十五歲,有著一張黑裏透紅的圓臉、一身栗子肉的小夥子。他是上西溪關家坪的有名的“沅江通”關老大的幺兒,從小就跟父親在沅江上闖蕩,不僅有氣力,而且有膽量,有經驗。上灘下灘,會看水路;張帆落帆,能敏捷地拉桅下繩索。走風船行如箭時,蹲在船頭上吆喝,把帶刺的語言扔給同行落後的船隻。自己船隻落後被人嘲罵時,還善於反駁;人家唱歌,他也會用更悅耳的歌聲作答。提起關臘狗的歌喉,無論在江上、船上、排上,沒有人不佩服的。

關臘狗望了望兩岸黛色如屋的大岩石,回過頭來對站在船桅邊的小水手說:“觀音保,我教給你的那支《沅江岩石歌》,你會背了嗎?”

小水手沉默著,沒有回答。

“你就是這個啞脾氣,不逗人喜歡。”關臘狗不滿地瞪了對方一眼,又熱情地說:“好吧,我再教你一遍吧!這回你可不興左耳朵進去右耳朵出來哦!”

務農耕春牯牛岩,

天晴落雨鬥篷岩,

彎腰耘田蓑衣岩,

遊山打獵野豬岩,

飛禽走獸鷂子岩,

誦經念佛和尚岩,

遊船卜卦告子岩,

觀音梳頭鏡子岩,

玉女端杯茶盤岩,

漂洋遊巡官船岩,

成雙並對鴛鴦岩,

銅壺滴漏響水岩,

屠夫殺豬殺刀岩,

撐船爬排穿石岩……

關臘狗念一句,停一下,想讓小水手跟著學,沒料到觀音保一聲不響,兩片倔強的嘴唇仍舊緊閉著。

這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他長臉,高鼻梁,一雙呆滯、疑惑的大眼,隱藏在額上垂下的亂發之中,使人聯想到一頭受過驚恐的小鹿;由於饑餓、貧血,發育不良,長得十分單瘦,站在船艙板上,又像豎立著的一根幹柴棍。他赤著一雙腳,上身沒有穿衣服,下身隻穿一條短褲,背脊曬得像一塊黝黑的鐵板,脖子上卻戴著一個精致、古樸的銅項圈。戴銅項圈,是湘西的風俗習慣。因為日子艱難,怕孩子養不大,一般窮苦人家都早早地把孩子許給了菩薩,不惜用口攢肚省的長年積蓄,請首飾匠打一個黃銅製的項圈,以便把弱小的生命保護起來。但一般都偏於幼年,稍微大一點,就摘下來了。像觀音保這樣大歲數還戴銅項圈的少年是極少的,這也許是因為觀音保的母親過去虔誠,總希望觀音菩薩保佑自己的兒子從小到大,太平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