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論諷刺(4)(3 / 3)

(40)幾社明末陳子龍、夏允彝等在江蘇鬆江組織的文學社團。明亡後社中主要成員多參加抗清。王李,指明代文學家王世貞(1526-1590)和李攀龍(1514-1570)。他們是提倡擬古的"後七子"的代表人物。

(41)東林指明末的東林黨。主要人物有顧憲成、高攀龍等,他們聚集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時政,批評人物,對輿論影響很大。一部分比較正直的官吏也和他們互通聲氣,形成了以上層知識分子為主的政治集團。明天啟五年(1625)他們遭到宦官魏忠賢的殘酷迫害和鎮壓,被殺害的達數百人。

(42)元祐黨碑宋徽宗時,蔡京當權,奏請把宋哲宗(年號元祐)朝反對王安石新法的司馬光、蘇軾等三○九人鐫名立碑於太學端禮門前,指為奸黨,稱為黨人碑,或元祐黨碑。黨人子孫卻引以為榮,當黨人碑被毀之後,還重新摹刻。

(43)王圖陝西耀州人,明萬曆時任吏部侍郎。李三才,陝西臨潼人,明萬曆時任鳳陽巡撫。項煜,吳縣(今屬江蘇)人,明崇禎時官至詹事,李自成克北京,項歸降。周鍾,南直(今屬江蘇)金壇人,明崇禎癸未庶吉士,李自成克北京,周歸降。

(44)時敏常熟(今屬江蘇)人。明崇禎時官兵科給事中、江西督漕。李自成克北京,時歸降。

(45)科道明清官製,都察院所屬禮、戶、吏、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及十五道監察禦史,統稱為科道。任孔當在南明魯王小朝廷任浙江道監察禦史。

(46)謝國楨號剛主,河南安陽人,史學家。著有《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等。《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一九三四年八月商務印書館出版。

(47)魏忠賢(1568-1627)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明代天啟年間最跋扈的太監。曾利用特務機關東廠大殺較為正直有氣節的人。當時一些趨炎附勢的無恥之徒對他競相諂媚,醜態百出。據《明史魏忠賢傳》所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

(48)周順昌(1584-1626)字景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天啟中任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後被魏忠賢陷害,死於獄中。《明史周順昌傳》載:"順昌為人剛方貞介,疾惡如仇。。。。。。及聞逮者至,眾鹹憤怒,號冤者塞道。至開讀日,不期而集者數萬人,鹹執香為周吏部乞命。。。。。。蜂擁大呼,勢如山崩。尉東西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餘負重傷,逾垣走。。。。。。順昌乃自詣吏,又三日,北行。"(49)《大美晚報》一九二九年四月美國人撒克裏(TOThac-krey)在上海創辦的英文報紙,一九三三年一月另出漢文版。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後停刊。這裏所說的學生遊行,是指"一二九"學生運動。

(50)關於不要再請願的主張,參看《華蓋集續編"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