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摩溫"即英語NuMberone的音譯,意為第一號,當時上海用以稱工頭。"土司",即英語Toast的音譯,意為烤麵包片。
(10)《探母》即京劇《四郎探母》。演的是北宋楊家將故事。
(11)"事大"服事大國的意思。語出《孟子梁惠王》:"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12)文素臣小說《野叟曝言》中的主角,官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這裏說他"崇華,抑夷",是因為書中有關於他"征苗"、"平倭"的描寫。這書寫的是明代中葉的事,說他是"滿崽",似有誤。
(13)這一段引文見於《今文八弊(中)》之二"隨行隨失,狗逐尾巴"一節中。
(14)《小說月報》一九一○年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內容是刊載文言小說和舊詩詞筆記等,為"鴛鴦蝴蝶派"的主要刊物。一九二一年一月第十二卷第一號起,先後由沈雁冰、鄭振鐸主編,經過改革,成為新文學運動的重要陣地之一。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出至第二十二卷第十二號停刊。一九二一年十月該刊第十二卷第十號曾出版"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增刊,刊有魯迅、沈雁冰等譯的波蘭、捷克等國的文學作品和介紹這些國家的文學情況的文章。
(15)"花旗"舊時我國一些地方對美國的俗稱;"茄門",英語German的音譯,通譯日耳曼,指德國。
(16)《天方夜談》現譯《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古代民間故事集。《堂吉訶德》,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
(17)清同治元年(1862)在北京設立了培養譯員的學校,稱"京師同文館",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次年添設法文、俄文館,後又設德文、日文館。
(18)"勤工儉學"一九一四年蔡元培等成立勤工儉學會,號召青年到法國"勤勞作工,節儉求學";當時赴法求學的人不少。該會於一九二一年停辦。
(19)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今福州)人。他曾據別人口述,以文言文翻譯歐美文學作品一百多種,英國的如司各德(WScott,1771-1832)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今譯《艾凡赫》),迭更斯(CDickens,1812-1870)的《塊肉餘生述》(今譯《大衛科波菲爾》),狄福(DDefoe,約1660-1731)的《魯濱孫飄流記》,斯惠夫特(JSwift,1667-1745)的《海外軒渠錄》(今譯《格列佛遊記》)等。
(20)田漢參看本卷第214頁注(9)。他曾在一九二一年翻譯莎士比亞的劇本《羅蜜歐與朱麗葉》和《哈孟雷特》,由中華書局印行。(21)這則笑話見於清初石成金所著《傳家寶》的《笑得好》初集,題為《割股》論"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是電影明星阮玲玉(2)自殺之後,發見於她的遺書中的話。這哄動一時的事件,經過了一通空論,已經漸漸冷落了,隻要《玲玉香消記》一停演,就如去年的艾霞(3)自殺事件一樣,完全煙消火滅。她們的死,不過像在無邊的人海裏添了幾粒鹽,雖然使扯淡的嘴巴們覺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還是淡,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