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情形,我看可以先把上章所引的林語堂先生的訓詞移到這裏來的--"此種流風,其弊在奴,救之之道,在於思。"不過後兩句不合用,既然"奴"了,"思"亦何益,思來思去,不過"奴"得巧妙一點而已。中國寧可有未"思"的西崽,將來的文學倒較為有望。
但"已經聞名的英美法德文人",在中國卻確是不遇的。中國的立學校來學這四國語,為時已久(17),開初雖不過意在養成使館的譯員,但後來卻展開,盛大了。學德語盛於清末的改革軍操,學法語盛於民國的"勤工儉學"(18)。學英語最早,一為了商務,二為了海軍,而學英語的人數也最多,為學英語而作的教科書和參考書也最多,由英語起家的學士文人也不少。然而海軍不過將軍艦送人,紹介"已經聞名"的司各德,迭更斯,狄福,斯惠夫德。。。。。。的,竟是隻知漢文的林紓(19),連紹介最大的"已經聞名"的莎士比亞的幾篇劇本的,也有待於並不專攻英文的田漢(20)。這緣故,可真是非"在於思"則不可了。
然而現在又到了"今日紹介波蘭詩人,明日紹介捷克文豪"的危機,弱國文人,將聞名於中國,英美法德的文風,竟還不能和他們的財力武力,深入現在的文林,"狗逐尾巴"者既沒有恒心,誌在高山的又不屑動手,但見山林映以電燈,語錄夾些洋話,"對於已經聞名之英美法德文人",真不知要待何人,至何時,這才來"求一究竟"。那些文人的作品,當然也是好極了的,然甲則曰不佞望洋而興歎,乙則曰汝輩何不潛心而探求。舊笑話雲:昔有孝子,遇其父病,聞股肉可療,而自怕痛,執刀出門,執途人臂,悍然割之,途人驚拒,孝子謂曰,割股療父,乃是大孝,汝竟驚拒,豈是人哉!(21)是好比方;林先生雲:"說法雖乖,功效實同",是好辯解。六月十日。
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十月《文學》月刊第五卷第一號。
(2)嚴又陵(1853-1921)名複,字又陵,又字幾道,福建閩侯(今福州)人,清末啟蒙思想家、翻譯家。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中說及"定名之難":"一名之立,旬月踟躕;我罪我知,是存明哲。"(3)《世界文庫》鄭振鐸編輯,一九三五年五月創刊,上海生活書店發行,每月發行一冊,內容分中國古典文學及外國名著翻譯兩部分。該刊於第一年印出十二冊後,第二年起以《世界文庫》的總名改出單行本。魯迅所譯的《死魂靈》第一部在印單行本前曾連載於該刊第一年第一至第六冊。
(4)沙袋舊式電燈為調節燈頭懸掛高低而裝置的瓷瓶,內貯沙子,故俗稱沙袋。撲落,英語Plug的音譯,今稱插頭或插銷。
(5)指略悉珂所作的《鐵的靜寂》。《一天的工作》,魯迅翻譯的蘇聯短篇小說集,內收作家十人的作品十篇(其中二篇係瞿秋白譯,署名文尹),一九三三年三月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6)關於文章是擠出來的,作者曾在《華蓋集並非閑話(三)》中說:"至於已經印過的那些,那是被擠出來的。這’擠’字是擠牛乳之’擠’;這’擠牛乳’是專來說明’擠’字的,並非故意將我的作品比作牛乳,希冀裝在玻璃瓶裏,送進什麼’藝術之宮’。"(7)上田進(1907-1947)日本翻譯家。曾將俄羅斯文學和蘇聯文學多種譯成日文。
(8)西崽舊時對西洋人雇用的中國男仆的蔑稱。林語堂在《人間世》第二十八期(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發表的《今文八弊(中)》一文中說:"(三)賣洋鐵罐,西崽口吻--今人既趕時髦,生怕落伍,於是標新立異,競角摩登。。。。。。譬如醫道,以西洋愛克斯光與中國陰陽五行之說相較,倘加以深究,其中自有是非可言,說法雖乖,功效實同。。。。。。一入門戶之見,便失了自主,苦痛難言,保得自身為主,則圓通自在,大暢無比。"下麵就緊接著這裏所引的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