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六論文人相輕\--二賣(4)(3 / 3)

這審查辦得很起勁,據報上說,官民一致滿意了。九月二十五日的《中華日報》雲--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會工作緊張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自在滬成立以來、迄今四閱月、審查各種雜誌書籍、共計有五百餘種之多、平均每日每一工作人員審查字、在十萬以上、審查手續、異常迅速、雖洋洋巨著、至多不過二天、故出版界鹹認為有意想不到之快、予以便利不少、至該會審查標準、如非對黨對政府絕對顯明不利之文字、請其刪改外、餘均一秉大公、無私毫偏袒、故數月來相安無事、過去出版界、因無審查機關、往往出書以後、受到扣留或查禁之事、自審查會成立後、此種事件、已不再發生矣、聞中央方麵、以該會工作成績優良、而出版界又甚需要此種組織、有增加內部工作人員計劃、以便利審查工作雲、如此善政,行了還不到一年,不料竟出了《新生》的《閑話皇帝》事件。大約是受了日本領事的警告罷,那雷厲風行的辦法,比對於"反動文字"還要嚴:立刻該報禁售,該社封門,編輯者杜重遠(13)已經自認該稿未經審查,判處徒刑,不準上訴的了,卻又革掉了七位審查官,一麵又往書店裏大搜涉及日本的舊書,牆壁上貼滿了"敦睦邦交"的告示。出版家也顯出孤苦零丁模樣,據說:這"一秉大公"的"中央宣傳部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不見了,拿了稿子,竟走投無路。

那麼,不是還我自由,飄飄然了麼?並不是的。未有此會以前,出版家倒還有一點自己的脊梁,但已有此會而不見之後,卻真覺得有些搖搖擺擺。大抵的農民,都能夠自己過活,然而奧國和俄國解放農奴時,他們中的有些人,卻哭起來了,因為失了依靠,不知道自己怎麼過活。況且我們的出版家並非單是"失了依靠",乃是遇到恢複了某甲先生獻策以前的狀態,又會扣留,查禁,封門,危險得很。而且除怕被指為"反動文字"以外,又得怕違反"敦睦邦交令"了。已被"訓"成軟骨症的出版界,又加上了一副重擔,當局對於內交,又未必肯怎麼"敦睦",而"禮讓為國",也急於"體恤商艱",所以我想,自有"審查會"而又不見之後,出版界的一大部份,倒真的成了孤哀子了。

所以現在的書報,倘不是先行接洽,特準激昂,就隻好一味含胡,但求無過,除此之外,是依然會有先前一樣的危險,挨到木棍,撕去照會的。

評論者倘不了解以上的大略,就不能批評近三年來的文壇。即使批評了,也很難中肯。

我在這一年中,日報上並沒有投稿。凡是發表的,自然是含胡的居多。這是帶著枷鎖的跳舞,當然隻足發笑的。但在我自己,卻是一個紀念,一年完了,過而存之,長長短短,共四十七篇(14)。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一夜半至一月一日晨,寫訖。

注釋:(1)《文學百題》參看本卷第324頁注(1)。該書原為百題,經國民黨審查機關刪去二十六題;出版時被刪各題仍列入目錄,下注"闕"字。

(2)婦女年一九三三年冬,上海市商會和一些婦女團體為提倡國貨,定一九三四年為婦女國貨年,簡稱婦女年。

(3)××會指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

(4)《雜文》文學月刊。一九三五年五月在日本東京創刊。先後由杜宣、勃生編輯。國內由上海群眾雜誌公司發行。至第三號被國民黨政府查禁,第四號起改名《質文》,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停刊,共出八期。

(5)陳源(1895-1973)筆名西瀅,江蘇無錫人,現代評論派主要成員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他在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表《致誌摩》一文,其中誣蔑魯迅說:"他自己的《中國史略》,卻就是根據日本人鹽穀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裏麵的’’一部分"。又在《現代評論》第二卷第五十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的《閑話》中影射魯迅"整大本的剽竊"。參看《華蓋集續編不是信》。

(6)鎌田誠一歿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同年五月十七日魯迅日記:"午後聞鎌田政一(誠一)君於昨日病故,憶前年相助之誼,為之黯然。"(7)《暗雲》一書已列入本書目的"光華"部分(見第455頁)。據《出版消息》第三十三期所載,在"亞東"部分應補入"《愛的分野》蔣光慈"一種。

(8)《出版消息》半月刊,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一日創刊,一九三五年三月停刊,共出四十八期,上海樂華圖書公司編輯發行。

(9)某甲指《現代》雜誌編者施蟄存。參看魯迅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五日致姚克的信。

(10)《拾零集》共收雜文十六篇,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合眾書店出版。該書封底印有"本書審查證審字五百五十九號"字樣。

(11)許紹棣浙江臨海人。曾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黨務指導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廳長。一九二八年八月,《語絲》第四卷第三十二期刊出馮珧(徐詩荃)的《談談複旦大學》一文,揭露該校內部的一些腐敗情形,出身該校的許紹棣於同年九月以國民黨浙江省黨務指導委員會名義禁止《語絲》在浙江發行。

(12)"契訶夫選集"指魯迅翻譯的《壞孩子和別的奇聞》,一九三六年上海聯華書局出版。內收契訶夫早期的短篇八篇,其中七篇的譯文曾先在《譯文》月刊發表,但《波斯勳章》一篇,被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禁止刊登。

(13)杜重遠(1899-1943)遼寧開原人。曾任遼寧商務總會會長。"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九三五年主編《新生》周刊,因《閑話皇帝》事件被判處徒刑一年又兩個月。

(14)按本書除有題無文的《"題未定"草(四)》以外,共收雜文四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