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臨末,是關於選輯的幾句話--一,文學團體不是豆莢,包含在裏麵的,始終都是豆。大約集成時本已各個不同,後來更各有種種的變化。在這裏,一九二六年後之作即不錄,此後的作者的作風和思想等,也不論。
二,有些作者,是有自編的集子的,曾在期刊上發表過的初期的文章,集子裏有時卻不見,恐怕是自己不滿,刪去了。但我間或仍收在這裏麵,因為我以為就是聖賢豪傑,也不必自慚他的童年;自慚,倒是一個錯誤。
三,自編的集子裏的有些文章,和先前在期刊上發表的,字句往往有些不同,這當然是作者自己添削的。但這裏卻有時采了初稿,因為我覺得加了修飾之後,也未必一定比質樸的初稿好。
以上兩點,是要請作者原諒的。
四,十年中所出的各種期刊,真不知有多少,小說集當然也不少,但見聞有限,自不免有遺珠之憾。至於明明見了集子,卻取舍失當,那就即使並非偏心,也一定是缺少眼力,不想來勉強辯解了。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日寫訖。
注釋:(1)本篇最初印入《〈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中國新文學大係》是從一九一七年新文學運動開始到一九二六年十年間的創作和理論的選集,計分文學建設理論、文學論爭、小說(一至三集)、散文(一至二集)、詩歌、戲劇、史料索引等共十冊,趙家璧主編,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發行,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間出齊。魯迅負責編選的《小說二集》,是那一時期在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兩個團體以外的作家的作品,於一九三五年一月開始編選,至二月底選訖,五月間又最後刪定,七月間出書,共收三十三位作者的小說五十九篇。
(2)《新青年》參看本卷第74頁注(3)。該刊第二卷第五號(一九一七年一月)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第六號又發表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
(3)蘇曼殊(1884-1918)名玄瑛,字子穀,後為僧,號曼殊,廣東中山人,文學家。曾參加南社。著有小說《斷鴻零雁記》等。《新青年》第二卷第三、四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月)發表他的小說《碎簪記》。
(4)陳嘏當時的一個翻譯家。《新青年》自創刊號(一九一五年九月)至第二卷第二號(一九一六年十月)止曾連載他翻譯的屠格涅夫的小說《春潮》和《初戀》。
(5)劉半農參看本卷第73頁注(2)。他所譯葡萄牙席爾窪的小說《歐洲花園》發表於《新青年》第二卷第三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
(6)胡適參看本卷第15頁注(15)。當時他是《新青年》雜誌的編者之一。他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一九一七年二月)發表了《白話詩八首》,在第三卷第一號(一九一七年三月)發表過所譯莫泊桑的小說《二漁夫》等。
(7)果戈理參看本卷第148頁注(5)。《狂人日記》,短篇小說,內容描寫一個小職員因愛慕上司的女兒而發狂的故事。
(8)尼采參看本卷第40頁注(4)。這裏所引的話見《劄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第三節。
(9)安特萊夫(UaijkJJ,1871-1919)俄國作家。作品多描寫人生的陰暗麵,有悲觀主義氣息。著有中篇小說《紅的笑》等。
(10)《新潮》綜合性月刊,新潮社編,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的重要刊物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創刊於北京,不久主要成員傅斯年、羅家倫等赴歐美留學後,該刊一九二二年三月出至第三卷第二號停刊。
(11)俞平伯浙江德清人。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說《花匠》發表於《新潮》第一卷第四號(一九一九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