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外部世界感知的生理性層麵區別不大,但是,涉及內部心理體驗,文化因素,如情感、知識、教育、智能、信仰、價值觀念、心態和行為動機等因素,則可以大不相同。這就構成了每個人在選擇心理上的不同。而選擇行為就成為個人內心特質的投影,生命空間的對象化。因此,人們可以在得到某種信息的時候,對某些內容視而不見。
受眾的選擇心理包括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選擇性記憶(selective retention)三個環節。
(一)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又叫選擇性接觸,是指受眾根據自己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對媒介的使用是有選擇的。因為人們不可能注意到所有的信息。選擇性注意的含義包括受眾對媒體的選擇和對傳播內容的選擇。
從選擇性注意的角度看,增強信息競爭力可以從以下三點因素著手:
1.增強信息的對比和強度。在信息的版麵和播出程序上,將內容很不相同的稿件或節目編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對比,以引起消費者較大的注意。當許多信息同時呈現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刺激性強的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如在報紙的編排中,字號、字體、色彩等都可以加強信息的刺激強度而引人注目。
2.重複和變化交替使用。對消費者的重複刺激是使信息引人注意的一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重複的次數越多越容易被注意。在報紙、電視和廣播中,往往一條內容相同的信息連續出現,短則兩三次,長則數年數月地反複播出。一則信息刺激性雖然很強,但持續播出時間太久,人們就會充耳不聞、熟視無睹,因失去新鮮感而失去注意,因此,變化是吸引注意的另一必要條件。
3.將信息放在合適的位置。在信息傳播時,信息的空間位置和時間位置是影響選擇性注意的另一重要因素。比如報紙的版麵位置、廣播和電視的播出時間、雜誌的中頁或封底等。要想使播出的信息有良好的傳播效果,那麼那個時段或位置最好能夠減少或避免不相幹信息的碰撞與幹擾。
(二)選擇性理解
選擇性理解是指一個人的生命空間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向而對接觸到的信息作出獨特的個人解釋,使之與思想中固有的認識協調起來的過程。
對信息的解讀、理解、領會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受眾在對信息的解讀中,除了對文字的解釋外,還會加入自己的許多固有觀念。有意無意就會帶有個人的色彩,往自己有利的那個方向發展,與自己的原有認識相協調。
製約選擇性理解的因素包括需要、當時的態度與情緒等三個方麵。
1.功能性因素,包括利益和需要。信息受傳者對於一條信息的理解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
2.當時的態度。態度表現為對事物的肯定或否定、讚美或批評、愛好或厭惡等心理傾向。對一種信息的理解,必然受到消費者固有觀念的影響。
3.情緒。情緒是指與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相聯係的內心體驗。對同一則信息,公眾可能因為情緒與心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
因此,傳播的信息隻是起參考的作用,並不代替公眾思考。至於怎麼理解,完全緣於不同的個人體驗。
(三)選擇性記憶
人們感知過的事物,在事過之後並不完全消失,有些信息在大腦皮質上形成暫時神經聯係,以痕跡形式保留在頭腦中,就是記憶。記憶是一種極其主觀的腦部活動。人們往往隻記憶對己有利的信息,或隻記自己願意記的信息,而其餘信息就被忘卻了。這種記憶上的取舍,就叫選擇性記憶。選擇性記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輸入。人們對一則信息的記憶一般隻記大意。人們記憶的不完整,還表現在把原有的信息按自己的慣用符號重新編排。因此,信息的傳播者要注重信息的構思和符號製作。
2.儲存。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一般地說,一個人一次隻能記住八個不相關的數字,或七個不相關的字母,或六個不相關的單詞,這個成果又隻是一種短期記憶。因此,在廣播和電視廣告中,頻繁出現一些複雜的數據、廠家的電話號碼和電報掛號、店址、廠址、門牌號碼等做法是不可取的。
3.輸出。記憶的輸出有兩種方式:辨認和回想。辨認是人們接收到某人信息後,可以辨別出自己以前是否看過或聽過。回想則是人們能夠把看過或聽到過的信息用不同的符號予以複述。一則信息的反複出現,使得人們能夠多次在記憶庫裏對此信息加以辨認。而記住了這條信息的內容,在向其他人轉述此內容時,便是憑借回想的記憶輸出。
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人在本質上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正確、聰明、完善和公正,並以此為根據保持自己態度或認知的完整協調。如果其中出現了不協調因素,內心會產生不愉快的緊張體驗,那麼,肯定自己的潛在驅動力就會進行調整,使認知各因素再次達到協調狀態。選擇心理這三個要素構成了維護自己的獨特的防衛圈,對那些與自己固有觀念相違背的信息首先不去接觸,在避不開的情況下,按照原有觀點加以解釋,解釋不通,則幹脆忘記,使認知各因素達到協調狀態。選擇心理功能強大,足以決定傳播的效果。公共關係工作人員應根據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完善自己的工作,以達到傳播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