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2 / 3)

而從網站裏、醫院門診的牆報上介紹的醫生情況,往往更多的是偏重於他的學術地位,比如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哪些國家做過訪問學者,在相應的全國醫學會或地方醫學會裏擔任什麼重要職位,發表過哪些研究成果,申請過哪些重要科研課題——這是一個學術上有成就的好醫生。

其實,患者去醫院最關心的其實是醫術,是醫生的臨床感覺、臨床思維和臨床經驗,是他能否在第一時間控製住病情,並給病人開那些受益最大風險最小的藥,其他治療措施也應該效果最好、代價最小。

一個不知情的患者最關心的是醫生的醫術。對具體的患者來說,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和醫術。如果實在不能兼備,那就醫術吧。而怎麼去了解一位醫生真正的醫術,需要多去問問圈子裏的人,多比較幾個醫生才能知道結果。可惜的是,這些都不可能有現成的名單,隻能靠我們自己去研究、去判斷。想方設法去交幾個醫生朋友或者護士朋友,會幫助你了解更多的情況,最大可能地找到最適合自己病情的好醫生!

聰明患者是溝通高手。

在北京西單的一家醫院走廊裏,有這麼一條標語:“換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總算有家醫院已經開始認識到了同理心對醫生有多重要了。但去門診和病房看看,不諳溝通技巧的場景時有發生,當場吵起來的也不在少數。

但一個患者是怎麼先學會成為溝通高手的呢?從前的患者,更像被動執行高手,從本質上來說,高度專業信息的掌握使得醫生是一群希望有控製權的人,他們希望表現權威,喜歡那些聽話、少提問題、按部就班、服從安排的患者。但這類被醫生所喜歡的患者,常常因為失去了思考、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無法正常向醫生進行治療情況反饋。其實,有時醫生在工作中,常常需要患者的反饋、提醒,才會注意到新出現的症狀和病情的變化的。如果,患者自己不敢多說什麼,治病就會演變成醫生自說自話、“一意孤行”的“獨角戲”。患者自輕自賤,認為自己本來在醫院裏就應該是“弱者”。這就是過時的醫療風格——“醫生下命令,患者去執行”。聰明的病人應該懂得及時、準確地向醫生反應自己的病情變化。

聰明病人可以改變弱者地位。

讓我們來給聰明病人畫一張像。

當今的醫療過程中,一個聰明病人,應該是在溝通中強勢、主動的病人。他能把一次看病的收獲,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最大化,但這並不是說他粗魯好鬥、讓人討厭、質疑醫生、不尊重醫生。

他能意識到自己的願望和需要,是積極、主動提問題的病人,想知道每項檢查和手續背後的原因。他是為自己的健康著想並時時刻刻要求求證下一步是否正確的人。他拒絕盲從,不因為別的病人都對醫生唯唯諾諾就會全盤接受,但他同時又在溝通中表現了對醫生足夠的尊敬、坦率和真誠。

這樣的病人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並用自己的積極參與及時地消除內心的疑慮,及時地向醫生提出自己的願望和想法,避免醫生可能會犯的錯誤。他時刻采取主動,從醫生那裏爭取到最好的服務,發展和醫生的良好關係。

但是在平時,有多少病人在離開醫生辦公室時,還能記得和醫生討論的內容?有多少病人注意到,如果忘記了一點信息或者一點建議,有可能就會影響到治療?有些病人看完病回家,甚至還自作主張地改變治療方案,不按劑量服藥,也不按次數服藥,更別提醫生提到的忌口或者應該注意的飲食,這些信息常常被病人拋到腦後。

好的醫療,是病人和醫生協作互動推進的,二者是一條戰線上的,而那些埋怨、牢騷、憤懣……沒有一樣能起作用。

聰明病人在看病前要準備什麼?他需要詳細、有條理地列出眼下和過去的病史、資料,告訴診治的醫生全部信息,即使有的信息可能不好意思說出口。這些資料包括。

你的症狀:什麼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什麼頻率。

你的健康史:準備一本個人健康筆記,上麵列著你既往的健康問題。

個人信息:得病後你是否感覺到有壓力,你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現在所用藥物:把現在服用的藥物列個清單,包括什麼時候服用,服用頻率和劑量,以及有沒有服用其他補藥。如果不記得具體藥名也可以帶病曆或藥瓶給醫生看。

服藥後有沒有副作用出現:讓你感覺不舒服的症狀,是否對藥物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