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之神也許可以實驗者對待小白鼠那樣操縱著我們,然而人卻不一定要像老鼠一樣活著,因為人還可以選擇。
有這樣一個關於曾國藩的故事,說的是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作戰初期,由於種種原因總是吃敗仗。在又一次被打敗之後,他急奏皇帝,一方麵報告情況,一方麵尋求對策,要求援兵。當時他的幕僚在起草奏折,彙報戰況時有一句話是“臣屢戰屢敗,……”,他看到這個奏折,覺得不妥,於是拿起筆起,將奏折上的這句話改為“臣屢敗屢戰,……”,原字未動,僅僅是順序的改變,立時將原本敗軍之將的狼狽變為英雄的百折不撓。
這裏我們不探究這個故事表達的權謀方麵的含義,我們探究的是為什麼“屢戰屢敗”會傳達給人失敗和痛苦的感覺,而“屢敗屢戰”則帶給人希望。
習得性無助是描述動物——包括人在內——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這時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退縮和放棄,對人來說,還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設限等,使人變得悲觀絕望、聽天由命,聽任外界的擺布,任自己的命運隨著外力的強弱而上下起伏。
在人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麵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評或負麵評價,他傾向於漸漸形成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在這方麵真的不行,從而放棄努力。同樣,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敗,他也會傾向於放棄再試一次的努力,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好這件事。
但,不要忘了,人畢竟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在我們的曆史上,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決不輕言放棄,決不會被挫折擊倒。失敗對他們而言,是學習和吸取教訓的機會,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階。
這樣的人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和障礙,從而具備了頑強的意誌和高遠的智慧。他們不是“屢戰屢敗”的愚人,而是“屢敗屢戰”的鬥士。
人是可以思考的,更重要的,人還可以選擇,人可以通過駕馭自己的情感和意誌來征服命運,從而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是人性光輝的地方,是人類英雄主義的根本特征之一。正是有這樣的價值,“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的含義才會有這樣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