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191(3 / 3)

水自古以來就深受中國作家所青睞,無論是《詩經》之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是唐時的“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無論是宋時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還是明時的“青山不老,綠水長存”,水都蘊含了詩人詞人們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在水一方》中,由於老江河是作家的故鄉所在,因此,在作家眼中,老江河的山山水水,老江河的美人美物,都承載著作家的那份鄉情。作家通過對老江河的藝術、美景、美人、“美物”的描寫,共同向我們呈現了一幅水美圖,他要用自己的筆,去謳歌老江河,表現老江河,讚美老江河。

而作為微型小說理論家,陳勇的優勢十分顯著:發表了1000篇微型小說,出版了九部微型小說集,具有非常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這是其他純理論家所不具備的。同時,他又有一定的文學理論修養。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這些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結合得比較好。他的評論,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而非從理論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理論。

陳勇評論有三次大的飛躍:一是對一、二、三屆全國微型小說獲獎作品集進行全麵而係統的評論,結集出版了《號角》,《聲音》,《鼓手》。二是對《中國新文學大係1976—2000·微型小說卷》進行評論,評論集《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對包括冰心大師在內的288位名家高手的佳作逐一評介。三是對活躍於當今中國微型小說文壇的100位作家進行深入研究,出版《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百家論》。

事實上,陳勇也填補了中國微型小說理論研究的三大空白。陳勇這五部評論集,史料性學術性可讀性融為一體,為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的創作與評論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作者係武漢大學文學院2008級現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世界語言文學係教授穆愛莉專訪陳勇訪談錄

2008年4月7日下午2∶30~6∶00,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穆愛莉,蒞臨湖北監利陳勇家中(養心齋),專訪陳勇,與陳勇進行零距離接觸。以下文字根據訪談記錄而整理,穆愛莉教授業已審閱並簽字。

穆愛莉(以下簡稱穆):你看好自己哪幾部集子?

陳 勇(以下簡稱陳):《在水一方》和《胭脂河畔》。《在水一方》之水,指家鄉一條河###老江河,它位於監利縣境東南部,地處尺八、柘木、三洲三個鄉鎮之間,長20公裏,寬1公裏,麵積18平方公裏。胭脂河位於縣境北部,相傳元末陳友諒駐兵於此,曾“以此河漁利,充侍妾胭脂費”,故稱胭脂河。為寫好這兩個家鄉人物係列微型小說,我多次深入兩河采風,同漁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因此,寫出來的作品深受讀者尤其是漁民的喜愛。我認為,這兩部集子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個字:美。美的存在形態主要有三種: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主要指人物形象),是側重於內容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心靈美,精神美,性格美,內在美,都是強調內容,即內在品質、性格等等。《在水一方》中水嫂、水姐、國香、女人鳥、美人魚、啞女、水香、船娘、奶娘等人物(多數為女性),就體現了一種內在美。兩部集子中都描寫了自然美,並且自然美與人物的美達到了比較完美的統一。因為有了人物美和自然美,便給讀者帶來藝術美的享受。

穆:你比較滿意自己哪些作品?

陳:《老人與狗》、《魚鷹》、《神秘的派克鋼筆》、《水嫂》、《風景》、《茶樓》等作品。

穆插話:《水嫂》、《風景》的確寫得比較美。相反,獲獎作品《神秘的派克鋼筆》有一處顯得有點直白。

穆:選擇微型小說,後悔嗎?

陳:從不後悔。我曾寫過《衣帶漸寬終不悔》一文,收入《編者·作者·讀者》一書中,並在《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刊》發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表達了我對微型小說的癡情與鍾愛。自己的格言:生命有限,文學永恒!誌向:淡泊名利,向著文學的高峰,不斷攀登,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穆:你已經出了兩部評論集,第三部評論集又要問世。今後,還準備再出評論集嗎?

陳:是的。《帶刺玫瑰》和一、二、三屆獲獎作品,都是評點上的作品。接下來,我擬評麵上的現象。比如,大陸寫實的微型小說還能堅持多久?怎樣才能出精品?如何看待作家的風格?等等。

穆:你告訴我,1至7部集子中,揭露諷刺居多,而後麵集子則展示對美的渴望的多。為什麼?

陳:這與工作環境與人生經曆有關。寫作1至7部集子時,工作環境不理想,體現在作品中就是諷刺居多。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曆的增加,對人生與寫作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心態漸趨平和衝淡,寫作更加趨於理性化。

穆:兩部評論集寫得都比較短,為什麼?

陳: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寫微型小說評論,不求麵麵俱到,而是抓住小說的閃光點,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述。我認為,寫評論尤其是寫微型小說評論,應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另外,尚有經濟上的原因。文章太長,出書成本必然增加。《號角》由最初7個印張,壓縮到現在4. 75個印張,內容未變,隻是字體由大號改為小號。

穆:你寫評論的原則是什麼?

陳:好處說好,壞處說壞,對作品、批評和社會負責。

穆:你寫評論的宗旨或者目的是什麼?

陳:淩鼎年先生在拙著《帶刺的玫瑰》序言《創作、評論兩棲的陳勇》中說,當前小小說文壇,缺少的不是作品,而是有見解的理論與深刻的評論。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已經舉辦了五屆評比,共評出獲獎作品500篇。這些獲獎作品到底好在什麼地方?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我想很多讀者對此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我想先開個頭,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

穆:寫作過程中,是否征求過評委和作者的意見?

陳:有這個想法,但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大部分作者地址不詳,無法溝通,評委就更難聯係了。

穆:感覺《號角》中有些評論可以多作一些形式上的分析,比如淩鼎年《了悟禪師》,寫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精彩,呈螺旋上升趨勢。如果評論有一點形式上的分析的話,那就更好了。現在,大家關注形式太少了。其實,形式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每篇好作品,內容與形式統一是必須的,隻是側重不同,切入點不一樣。因此,你的評論可在內容與形式統一上再作一些分析。

陳:您提的意見非常好。我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會在今後的評論中加以改進。

穆:你寫評論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裏?

陳:優勢在於我既有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的文學理論修養,而且,二者結合得比較好。我寫評論是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而非從理論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理論。劣勢顯而易見,我的文學理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穆:如何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係?

陳:淩鼎年先生說過:“數量與質量是個辯證關係,沒有數量,往往沒有質量。與其十年磨一劍,不如一年磨十劍,我不相信十把劍中沒有一把好劍。”陳永林在評價我的作品時也說過類似的話:“寫小說,除質量外,數量也極重要。質量和數量並不矛盾。質量是建立在數量之上的。”

我與二位先生看法一致,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吧。

我認為,沒有量的積累,怎麼會有質的飛躍?一方麵,我出書速度很快,幾乎一年一本。另一方麵,我也講究質量。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共舉辦了五屆評比,我在一、三、四屆評比中均獲獎,在二、五屆評比中入圍。另外,我還有二十幾篇作品在全國其它評比征文中獲獎,二十幾篇作品收入各種集子中,其中《老人與狗》還入選《中國新文學大係·微型小說卷》(1976—2000)。

《小小說月刊》主編,國家一級作家,著名評論家趙禹賓在《陳勇和他的小小說新作集〈紫砂壺〉》一文中說,他的小小說創作,被各種專業報刊辟出專版予以介紹,“陳勇現象”遂成了當今小小說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

穆:能為你的文學創作勾勒一個大致的輪廓嗎?

陳:我以前曾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出百部書。現在,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有必要對這個目標作一些修訂,即: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出三十本書,其中,微型小說占三分之二,評論占三分之一。我想,經過我的不懈努力,這個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