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曆史文化】關於清朝薩滿祭司的資料(3 / 3)

屆時進豬(按滿族習俗,敬神所用之豬,必須純黑,無一雜毛)置於常放之處。司香點香,司香婦人以司祝祝禱時所坐黑漆凳置神位前。司祝係閃緞裙束腰鈴、執手鼓,先向神位,坐於凳上,擊手鼓,誦請神歌祈禱。然後拱立,初次向後,盤旋蹡踏步祈禱,複盤蹡踏步,前進祈禱;三次祈禱、誦神歌畢,解下腰鈴。整個過程由司俎太監二人擊鼓、鳴拍板,以和手鼓。然後以酒或淨水灌豬耳,省之(避宰割),取血,解牲熟之,司祝獻肉,致祝於神,撤香碟內火並燈,掩灶內之火,展背燈青幕,關上門,司祝執神鈴,振搖鼓,誦神歌以禱。擊鼓,拍板和之,凡四次。然後卷青幕,開門,點燈撤肉,將神像收藏起來。如遇皇帝、皇後親詣行禮,司祝先跪,並誦祝詞。

堂子立杆大祭神儀

堂子立杆大祭,是清代宮廷祭天大典,儀禮十分隆重。立杆大祭之鬆木神杆,要提前一個月,派副管領一員,帶催領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隸延慶州(今北京延慶縣),會同地方官,於潔淨之山內,砍取鬆樹一枝,長二丈,圍徑五寸,樹稍留枝葉九節,餘俱削去,製為神杆,用黃布包裹,運回堂子,置於近南牆所設紅漆木架中間,斜依安置,大祭前一日,立杆子亭式殿中間石上。

其次,是堂子饗殿內的布置。要掛神幔,供打糕、搓條餑餑、清酒等。坤寧宮則於大祭前40日,在宮內西炕神位前置缸一口,以盛清酒。司香等用槐子煎水,染白淨高麗布,裁為敬神布條。用黃綠色棉線擰成敬神索繩,以各色綢條夾於其內,又用染色紙接成錢文,司俎婦做搓條餑餑,並將一應供物,按規定擺設好。這些活動,均由司祝薩滿參加祝禱。春秋立杆大祭前一二日,先於坤寧宮舉行報祭,然後祭神於堂子饗殿。

大祭之日,先在亭式殿祭祀,有兩名司機薩滿參加,一在亭式殿,一在饗殿。在饗殿內,司香舉授神刀,司祝授受神刀前進,司俎官讚鳴拍板,奏三弦、琵琶,司祝叩頭,司俎官讚歌“鄂囉囉”(有音無意),侍衛等唱“卾囉囉”。司祝擎神刀,禱祝三次,誦神歌一次。如是誦歌三次,禱祝九次畢,然後進亭式殿,叩頭,誦神歌,禱祝三次,合掌致敬。而亭式設內之司祝亦跪祝。如遇皇帝親諧堂子祭天,則按宮廷儀禮,出儀仗,致饗殿和亭式殿拜家。

樹柳樹枝求福儀禮

求福儀禮可以在朝祭或夕祭時進行,也可單獨進行。祭祀前數日,司用官、司俎、司香等到九家滿族中進取棉線並片,敬撚繩索兩條,夾以小方戒綢各三片,釀禮酒。前一天,司俎官二員帶司俎二人,司俎滿洲二人,前往灜合,會同奉辰院官員,監看,欲取高九尺,田徑三寸的完整柳枝一株,用黃布包裹,運回坤寧宮,屆時安設樹柳枝石於坤寧宮戶外廊下正中。樹柳枝於石,柳枝上懸掛鏤錢淨紙條一張,三色戒綢三片。

神位的安置和朝祭、夕祭相同,西炕供佛、菩薩、關聖帝君,此炕供薩滴諸神。懸掛神幔,擺設各類供品,比較有特色的是求福神箭,箭上係練麻和從九家滿族中攢取棉線撚就的棉索一條,另一條棉索上係各色綢片,一頭係西山牆上,一頭穿出戶外,係於柳枝上。遇有皇帝、皇後親諸行禮,入坤寧宮,立於南首,司祝擎神刀,待視三次,每次禱祝,太監等歌“鄂囉囉”。禱畢,司祝左手擎神刀,右手持神箭走出戶外,對柳枝舉揚神箭,以練麻拂拭柳枝,誦神歌。舉神箭,將練麻獻給皇帝,皇帝三捋而懷之。太監鳴拍板,歌“鄂囉囉”,如此儀式進行三次,同時向皇帝、皇後獻棉索。皇帝、皇後叩頭,坐於西炕,舉酒灑於柳枝,並以桌上所供之糕夾於柳枝所有枝叉,最後享受福胙,禮畢還宮。所餘福胙均不令出戶,分給司俎及宮中太監等,不可剩餘。魚之鱗骨由司俎官持出,投潔淨河內,柳枝上所夾之糕,亦令眾人食之,不能剩餘。

如上所舉夕祭、立杆大祭,樹柳枝求福祭等,是滿族薩滿祭祀中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基本上保留了滿族薩滿祭祀的古俗。清代宮廷的薩滿祭祀,傳統來自民間,後尊照皇帝的諭旨,加以係統整理,將民間鬆散的祭祀儀式係統化,典禮化,並作為民族祭祀儀式,一直保留到清代末年,曆時近300年。研究薩滿信仰,不可不注意這一文化現象。傅佳在《記清宮的慶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講:“我在內宮伴讀期間,曾叫太監領我去坤寧宮看了兩次跳神。到了坤寧宮,先看到殿外東南角立著一根楠木神杆,上麵有一個盌形的東西,內置五穀雜糧,說是專供‘神鳥’吃的。在坤寧宮的西暖閣裏據說供著薩滿神……正殿當中放著兩張長桌,上置銅鈴鐺、琵琶、三弦、大鼓、搖鼓、檀板、神刀、神箭等物。不一會,進來兩個‘薩滿太太’(薩港教的巫祝),身穿繡花長袍,頭戴鈿子,足登繡花厚底鞋,一個彈起三弦,另一個腰間係上成串的銅鈴鐺,一手拿著搖鼓,另一隻手拿著椅板,就跳了起來。她先在中央跳,後又向四方跳,口中不斷地用滿文喃喃歌唱。太監們告訴我,她唱的無非是向天(蟹)地神祗和四海神靈求福求祿,驅魔祛病的意思。”又說,“我在宮內,每天都會見到有人趕著兩口豬進蒼震門,據說這是祭薩滿神用的。”[18]從這段文字可知,清代宮廷的薩滿祭祀一直延續到清末,從未間斷。

6、清代宮廷的薩滿禁忌

清代的薩滿祭祀不僅僅限於宮廷,按《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規定,宮內居住的皇子,紫禁城內後住的皇子,王貝勒貝子公等,公侯伯大臣官員及閑散滿洲軍,除宮內居住皇子奉旨在坤寧宮祭神外,其餘都在本家內設祭。麟慶在其所著《鴻雪因緣圖記》“五福神祭”中記載了道光十五年(1835)家中舉行薩滿祭祀的情況,其儀禮完全按《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規定進行。

伴隨薩滿祭祀的還有一係列的禁忌習俗。歸納起來有如下數種。

1、自大內以下、閑散宗室覺羅以至伊爾根覺羅、錫林覺羅姓之滿人祭祀,均用豬。大內每日朝、夕祭各用豬兩頭。祭天用豬一頭。春秋大祭,馬神祭用豬一頭。求福用鯉魚兩條。小孩出痘疹,避用豬、糕祭天。去祟時用小豬祭天。

2、凡滿族人等,祭祀所用之酒與糕,皆自釀造和製作,並不沽之於市。是以大內特設神櫥,製作各種祭品。

3、凡神位必供於正室。背燈祭祀之肉,例不出門,其朝祭之肉,除皮骨外,一概不準出戶。凡食祭肉,雖奴仆經家長使役,也不得一邊吃肉一邊出門,必下咽方準出祭室。

4、凡祭祀用豬之滿族人家,如遇墓祭,喪祭,皆不用豬,包括皇帝的陵寢祭也如此。

5、祭神所用之豬,必須純黑色,不許有雜毛。

6、凡滿族豢養牲畜之家,不許豬進入祭室院內[19],倘有走入者,必省(避殺字)而祭之。與之相關的語言禁忌如:豬死曰“氣息”,背燈祭之豬曰“犧牲”,焚所掛紙線曰“化之燒燎”,豬之頭、蹄削去其毛則不曰“刮之”,而曰“燖之”。

7、已整理好祭品和釀酒的人家,不去喪家。倘遇不得己之事,必須往者,必等新更月建後,或更衣沐浴。過三日後方可入祭室。若本家有喪事,必請出神位,暫時安放於潔淨之室。若族中孝服,則在大門外脫去孝服,始可入院內。如無另室之家,則淨麵洗目,焚草越火而過之始入。

8、祭祀之室及院內,不許持鞭人進入。祭室內不許哭泣、責處人,不語傷心事,不言忌諱惡語,要擇嘉祥吉慶之事言之。

以上忌諱之事,康熙皇帝屢降旨於故老,所謂忌諱之事,訓戒嚴切,成為家訓的重要內容。

滿族是一個篤信薩滿的民族,薩滿文化在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滿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入主中原之後,建立了統一王朝,並大量吸收和學習漢族文化。但作為清代的最高統治者,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並未忘記發跡於白山黑水的曆史,更沒有忘記曾起過民族凝聚力的薩滿文化。特別是乾隆一代,將滿族的薩滿信仰用宮廷典禮的形式固定下來,並作為聖訓代代相沿,這在中國曆朝曆代是絕無僅有的。清代宮廷的薩滿祭祀集民間薩滿信仰之大成,變為宮廷儀禮,這為我們研究薩滿信仰提供了另一領域的信息。從這種意義上講,清宮薩滿祭祀具有著獨特的文化史價值。

--------------------------------------------------------------------------------

[1]

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俄國莫斯科大公的使節艾維爾特·伊斯蘭布特·伊代斯和他的同伴亞當·布蘭特一起訪問中國,在他們撰寫和發表的□□記中,第一次把“薩滿”習俗介紹到西方世界,而且“薩滿”一詞成了後來國際通用的學術名詞。參閱烏丙安《神秘的薩滿世界》第2-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1989年。

[2]

民俗宗教,是一個新創(蟹)造的學術名詞,用來區別於人為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等。人為宗教本為宗教學研究的範圍,與民俗學無關。但人為宗教一旦轉化為普通民眾的信仰,就與生活結下不解之緣,變為民眾信仰的一部分,特別是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更是這樣。如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傣族信仰小乘佛教,許多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信教已成為民俗,民俗宗教包括了巫術、信仰、禁忌以及人為宗教在民間的傳承部分。

[3]

《多桑蒙古史》上冊,第265頁,中(蟹)華書局,1962年。

[4]

《多桑蒙古史》上冊,第59頁,中(蟹)華書局,1962年。

[5]

參閱秋浦主編《薩滿教研究》第112-11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

參閱白翠英、邢源、福寶琳、王笑:《科爾沁博藝術初探》,內蒙古哲理木盟文化處編印(內部資料)1986年4月。

[7]

哈薩克族神話《迦薩某創業》、《神與靈魂》保留了濃厚的薩滿信仰成分,充滿了對天體、自然和畜牧神的崇拜。尼哈邁德·蒙加尼搜集,《新疆民族文學》1982年第2期。

[8]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此書對宋金交涉、金人風習製度多有記載,然僅有抄本流傳。

[9]

滿族神話《天神創業》,傅英仁講述,流傳於黑龍江省寧安縣,見《滿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10]

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第261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11]

烏丙安等《滿族民間故事選》第130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12]

《重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文獻篇》,薑園精舍刊行。

[13]

上諭,同上書。

[14]

《跋語》,同上書。

[15]

吳振棫《養吉齋從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6]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刊殿版本《大清會典事例》。

[17]

紀昀等總篡《四庫全書》《滿洲祭神天典禮》原本書前提要。

[18]

傅佳:《記清宮的慶典、祭祀和敬神》《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文史資料出版社。

[19]

索寧安:《滿洲祭天祭神典禮序》:“恭查滿洲舊規,最重渥轍庫(滿語之神位)桃神祭祀之禮。大凡供神立神杆之禮,如遇有從外麵跑入驢、騾、馬、豬等樣牲畜及馬鞭等物,所有穿者,戴白氈帽、戴無纓帽之人,概不準進神堂院門,神堂院內並不準哭泣,講說不吉利之語,亦不許打罵眾人。其奉事誠敬,絲毫不敢少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