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清穿或者古代文非常實用的參考資料。各部門及詳細的運作介紹都有芋頭奉上~~~~~~~~
【目錄】
一、順天府
二、奉天府
三、總督衙門
四、巡撫衙門
五、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
六、道員衙門
七、知府衙門
八、直隸廳與散廳
九、直隸州與散州
十、知縣衙門
十一、武官衙門
(一)將軍衙門
(二)都統、副都統衙門
十二、綠營衙門
(一)提督衙門
(二)總兵衙門
(掌理國政的行政機構)
一、專司文職官的任免----吏部
(一)文選清吏司
(二)考功清吏司
(三)稽勳清吏司
(四)驗封清吏司
(五)清檔房
(六)本房
(七)司務廳
(八)督催所
(九)當月處
二、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戶部
(一)十四個清吏司
(二)八旗俸餉處
(三)現審處
(四)飯銀處
(五)捐納房
(六)內倉
(七)南北檔房
(八)司務廳
(九)督催所
(十)當月處
(十一)監印處
三、掌管禮儀祭祀及學校科舉的機構----禮部及有關機關
(一)儀製清吏司
(二)祠祭清吏司
(三)主客清吏司
(四)精膳清吏司
四、掌管全國軍事的機構----兵部及有關機關
(一)武選清吏司
(二)職方清吏司
(三)車駕清吏司
(四)武庫清吏司
五、司法監察機構----刑部
六、掌工程事務的機構----工部
(一)營繕清吏司
(二)虞衡清吏司
(三)都水清吏司
(四)屯田清吏司
七、掌理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的機關----理藩院
八、分掌論纂文史的機關----翰林院及有關機構
清朝官製(中央首輔機構)
一、內閣
二、軍機處
三、通政使司
----------------------------------------------------1111111111-----------------------------------------------------------------
一、順天府
清定都北京後,以北京為順天府,設府尹
1人,掌京畿地方之事。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後,特派大臣
1人兼管府尹事,從六部尚書、侍郎內選任。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後,順天府所屬共24州縣,設西路、東路、南路、北路四廳,分管各州縣事。四廳所領州縣如下:
西路廳:領琢州及大興、宛平、良鄉、房山
4縣。
東路廳:領通州、薊州及三河、武清、寶坻、寧河、香河
5縣。
南路廳:領霸州及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東安
6縣。
北路廳:領昌平州及順義、懷柔、密雲、平穀
4縣。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於四路廳設同知
1人,分管所領各州縣。初設時專掌捕盜,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後,兼管各州縣錢糧。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後,刑名案件也由各廳同知審轉,並定四路廳的關防為“刑錢捕盜同知”。西路同知並管稽水利,其關防加“水利”二字。四廳各設典吏若幹人(少者
2人,多至14人)協助同知辦事。
順天府職官在兼管大臣與府尹之下,設有府丞、治中、通判、經曆、照磨、司獄各
1人,府學教授及訓導各
2人,吏員61人,分掌所屬事務。以上各官,除府學教授、訓導有滿員
2人外,其餘都是漢人。
府丞自有辦事衙門,管理學校、考試之事;治中辦理錢糧,戶籍、田土等事;通判辦理詞訟、禮儀及雜項事;經曆、照磨、司獄的辦事機構為經曆司、照磨所及司獄司。經曆司掌收發文移,照磨所掌核對文書及鄉試繕冊彌封之事,並兼管貢院(順天府鄉、會試考場)校舍什物,司獄司掌刑部所送流徒人犯收押與發遣事務。以上三機構均有吏員協助辦事。府學教授、訓導分掌教習順天府文、武學生。府學並兼保管書籍與文廟祭器、樂器。有繼承、攢典各2人,協助辦事。
順天府所屬各州縣,除直屬兩京縣外,其他各州縣地方事務,均要分別彙報順天府及直隸總督查核。
----------------------------------------------------2222222222-----------------------------------------------------------------
二、奉天府
清初,盛京地方設遼陽府,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為奉天府,設府尹
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規定,由盛京將軍節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派盛京六部侍郎
1人兼管。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又改由盛京將軍兼管,府尹加二品銜,以右副都禦史行巡撫事。據《光緒會典》卷74所載,奉天府所屬僅有二府、四廳、五州、十四縣。至光緒間增至五府,四廳、六州、二十六縣。
五府:錦州府、昌圖府、新民府、海龍府、兆南府。
四廳:鳳凰直隸廳、興京廳、金州廳、營口廳。
六州:遼陽州、複州、寧遠州、義州、岫岩州、遼原州。
二十六縣:承德縣、興仁縣、海城縣、蓋平縣、開原縣、鐵嶺縣、鎮安縣、彰武縣、東平縣、西豐縣、西安縣、柳河縣、錦縣、綏中縣、廣寧縣、懷德縣、奉化縣、康平縣、安東縣、寬甸縣、通化縣、臨江縣、懷仁縣、緝安縣、靖安縣、開通縣。
奉天府的官僚機構略同於順天府。
------------------------------------------------------------------------------333333333333-----------------------------------
三、總督衙門
清沿明製,劃全國為若幹大區,每區設總督
1人,正二品(若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清史稿·職官三》說:“總督,掌厘治軍民,綜製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其屬下凡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均由總督奏請升調免黜。全國共設總督
8人,據《清史稿·職官三》所載為:直隸總督(轄今河北省及內蒙古一部分地方);兩江總督(轄今江蘇、安徽、江西
3省);陝甘總督(轄今陝西、甘肅、新疆
3省);閩浙總督(轄今福建、台灣、浙江
3省);湖廣總督(轄今湖南、湖北兩省。光緒二十六年改名湖南湖北總督);四川總督(轄今四川);兩廣總督(轄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島等地);雲貴總督(轄今雲南、貴州
2省)。奉天、吉林、黑龍江
3省,初各設將軍管轄。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都建為行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並兼管三省將軍事務。
各省總督依例均有兼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規定,除授為尚書例兼都察院右都禦史外,其餘各省總督,俱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所以,總督又兼有監察地方之權。
各總督除節製所管省區內提督,總兵轄軍外,又各有直屬軍隊,名為“督標”。一般有中、左、右
3營,也有中、左、右、前、後
5營的。有的省還設“城守營”。閩浙更特設水師營和海防營。各省督校兵額各不相同,兩江雖僅是
3營(中、左營及江寧城守營),而兵額最多,有四千餘人。最少是陝甘、兩湖,僅一千餘人,其他則有兩千多、三千多不等。各督標營均設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官。
--------------------------------------------------------------444444444444---------------------------------------------------
四、巡撫衙門
清於各省設巡撫,從二品,為一省之行政長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兵部侍郎銜。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員。本省關稅、漕政等也總歸巡撫掌管。若有用兵,則督理糧餉。每年鄉試,例由巡撫督試,武科則由巡撫主考。各省巡撫也如總督,都自有直屬軍營,名為“撫標”。巡撫又多兼提督銜,節製本省各鎮總兵。其職權稍次於總督,無總督之省,則更是獨當一麵,所以巡撫與總督同是地方大員。
各省巡撫兼提督銜的,在清初則是個別,以後逐漸增多,到光緒年間,所有巡撫均兼提督銜,並都加兼理糧餉銜。巡撫直屬之“撫標”,一般有左右
2營(有幾省設有城守營或捕盜營的),最多為
4營,其兵額以新疆為最多,達六千餘人,湖南最少,僅七百餘人。一般為一千至二千多人不等。各撫標最高武職官為參將,以下有遊擊、都司等,與督標同。
各省巡撫衙門內部組織,僅有書吏人員,且以陝西、貴州兩省最多,各有40人,其次是新疆,36人,一般省份,則在20人左右。至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安徽巡撫馮煦奏設輔助各員,佐理文牘,分科辦事,設有秘書、助理秘書、參事等職,並設會議廳。此後,各省也照章增設。
在清代前期,總督、巡撫所轄省區還未十分確定,中期以後,才確定設八督十二撫。總督、巡撫的職權也隨著時代而有不同。前期督權遠過撫權。總督兼轄區域有包括3省的,例如兩江總督按例轄江蘇、安徽、江西3省。而後期安徽、江西兩省巡撫即不再聽從總督指揮。至於衙門設在同一城裏的總督、巡撫(如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同駐廣州),經常發生摩擦並相互牽製。為解決這個矛盾,隻好把與總督同城之巡撫衙門裁撤,以總督兼巡撫職。此外,總督之銜稱也與明代有異同,例如直隸本來不是省區名,而以直隸總督為各省總督的領袖,又如四川總督皆兼巡撫事,為有督無撫之省區。至於總督、巡撫帶兵部、都察院銜,似乎是唐代觀察使帶台省官的遺製,而其實又有不同,唐代的觀察使是差遣,而清代的總督、巡撫已變為實官,帶部院銜是藉以表示為朝廷特派之部院大臣,非此即不能兼轄文武,行使糾察權,使地方官吏一律聽其命令。
--------------------------------------------------------------5555555555555555--------------------------------------------
五、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
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一般稱“藩司”,又稱“方伯”。清代的布政使品級與巡撫同,是從二品官。掌一省之行政和財賦之出納。國家政令由他向府州縣宣布,故又稱“承宣布政使司”。每十年將全省戶籍、稅役、民數、田數,彙報於戶部。各項重要政務,報於督撫議行。清初,於每省設左右布政使各
1人。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江蘇、安徽各
2人。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分陝西布政使司為陝西、甘肅各
2人。三年又分湖廣布政使司為湖北、湖南各
2人。六年(公元1667年),去左右係銜,每省隻設布政使
1人。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為行省,增設甘肅、新疆布政使
1人,駐烏魯木齊。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台灣建行省,又增置福建台灣布政使
1人,駐台北①。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台灣被日本侵占,布政使與巡撫同時被裁撤。
布政使司衙門內部機構,一般有經曆司、照磨所及理問所。經曆司有經曆
1人(正六品),都事
1人(從七品),掌收發文書。照磨所有照磨
1人(從八品),掌照刷案卷(檢察文書效率)。理問所有理問
1人(從六品),掌勘核刑名案件。另有庫大使
1人(正八品),掌庫藏之出納。個別省還設有倉大使
1人(從九品),掌稽查糧倉。
按察使司的按察使,一般稱“臬司”,是司法機構。按察使為正三品官,權位次於布政使。其辦事機構名稱為“提刑按察使司”,通稱“按察司衙門”。《清史稿·職官三》說:“按察使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藩司議,以聽於部、院。兼領闔省驛傳。三年大比充監試官,大計(按:指考察京外官員)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按察使與布政使合稱為“兩司”。全國共設按察使18人,即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8省每省
1人。各省按察使內部機構,一般有經曆司經曆
1人(正七品),知事
1人(正八品),照磨所照磨
1人(正九品),司獄司司獄
1人(從九品)。知事掌勘察刑名。司獄掌檢察係囚。經曆、照磨所司與藩台同。
藩、臬兩司是宋代轉運使及提刑的殘餘痕跡,被認為是一省的正式長官,而督、撫畢竟是特派員,所以明製藩臬是要定期朝覲的。清康熙中廢去此製,藩、臬不再有直達皇帝之權(特殊情況例外)。乾隆以後,督、撫成為固定的封疆大吏,變為正式的長官,而藩、臬便失去行政上的獨立性,降為督、撫之屬員了。督、撫雖無權撤銷藩、臬的職務,但可以在年終密考摺內出具考語,朝廷總是根據考語加以處分的。不過,作督、撫的也知道,今日的藩、臬就是未來的督、撫,故除非不得已外,也不肯輕易舉劾。
-----------------------------------------666666666666666666--------------------------------------------------------------
六、道員衙門
道員本是藩、臬兩司的佐貳,明代的道員分屬於兩司,各有本身的官名。所謂某某道,是沿自元代的行政區域名稱的,清初,設布政使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一定地方,稱為“守道”,每省無定員。又設按察使副使、僉事,分巡某一帶地方,稱為“巡道”。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僉事名稱取銷,守、巡兩道一律稱為“道員”,定為正四品。道員本是臨時性的差使,從此以後就變為實官了。司、道本來平行,但由於後來道員脫離了司的關係,就直接成為司與府廳中間的一級。州縣的文書先申府,府申道,道送司,司再呈督、撫。實際上道不能算正式行政區域,而且道員不一定都管地方行政。
清朝在全國設守道20人,巡道72人,另設專掌關稅者
1人(津海關道)。守道除有數省不設外,每省少者
1人,多者
3人。巡道除黑龍江不設外,各省一般是3—4人,最多有
6人,但也僅有
1人的。其他如專管漕糧、鹽法、河道等專職道員不在此內。
自乾隆規定道員的品秩並成為實官之後,守、巡各道多加兵備銜,節製所轄境內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武職,從此之後,職權益重,常與布、按兩司相提並論,因為都是為督撫傳布政令的大員。
道員衙門內部人員,據《光緒會典事例·書吏事例》所載,有典吏若幹人(多則19人,少僅1—2人),協助道員辦事。有些道還設有庫大使、倉大使,個別道還設攢典。
--------------------------------------------------------------------777777777777777777777------------------------------
七、知府衙門
府在唐、宋隻限於在少數地區設立,而清代在全國普遍設府。府實際就等於唐、宋的州了。其地位較唐、宋為低。府的長官為知府,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改為從四品,《清史稿·職官三》說:“知府掌總領屬縣,宣布條教,興利除害,決訟檢奸。三歲察屬吏賢否,職事修廢,刺舉上達,地方要政白督、撫,允逎行。”據《光緒會典》卷4
記載,全國共設知府188
人,其中直隸、山東、湖北各10人,山西、河南、湖南、福建、廣東各9
人,江蘇、安徽、甘肅各
8人,浙江、廣西各11人,奉天、吉林、新疆各2
人,四川、貴州各12人,其餘則台灣
3人(光緒二十一年裁撤),陝西
7人,江西13人,雲南14人。在光緒、宣統間,有些新省份,或少數民族地區改土歸流,又增設不少。據《清史稿·職官三》載,知府有250
人。
知府的佐貳有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清史稿·職官三》說:“同知,通判,分掌糧鹽督捕,江海防務,河工水利,清軍理事,撫綏民夷諸要職”。一般的府設同知、通判各1—2人,視事務繁簡設置,無定員。知府衙門所屬機構有經曆司、照磨所、司獄司等單位。經曆司有經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各
1人,照磨所有照磨(從九品)
1人,司獄司有司獄(從九品)
1人,分掌府屬各事。此外,各府還設有儒學,置教授
1人,掌教本府生員學習事務。少數府還分別設有庫大使、倉大使、宣課司大使、稅課司大使、檢校等官。知府衙門之屬官,也視事務繁簡而置,無定員。
------------------------------------------------------------8888888888888888----------------------------------------------
八、直隸廳與散廳
廳本來並不是固定的行政單位,因初期府同知、通判常派出分防,專管某些事務,其派出之辦事處名之為“廳”,以後就逐漸形成為固定的行政單位。此外,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宜設州置縣,也設廳,派同知、通判為其長官。一般的廳多屬知府統轄,也有直屬布政司管轄的,稱為直隸廳。直隸廳與府、直隸州為同級單位,一般散廳則與州同級。清在全國設有直隸廳41個。各廳長官除甘肅的一個廳為通判(正六品),其餘都是同知(正五品)。全國共有一般散廳78個,其長官有同知48人,通判30人。
各廳的屬官有經曆、知事、照磨、庫大使、司獄等,所掌略同於府屬各官。以上各官不是每廳均有設置,經曆在
7個省中設18個廳,每廳
1人,共18人。知事僅在湖南、雲南兩省設
7個廳,每廳
1人,共
7人。照磨有十五省設35個廳,每廳
1人,共35人。庫大使僅山西綏遠城廳設置
1人,其餘不設。司獄僅在七省設13個廳,每廳
1人,共13人。此外,各廳還設有儒學,分別置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每廳僅設
1人,掌廳屬儒學事務①。
----------------------------------------------------------------------99999999999999----------------------------------------
九、直隸州與散州
州是府屬的地方行政單位,有的是因地而特設的;有的是重要的縣改設的。統稱散州,其規製與縣相同。還有一種州,是直屬於布政使司的,稱為直隸州,都有屬縣,其規製與府同,直隸州與散州的長官都稱為知州。直隸州知州,正五品;散州知州,從五品。《清史稿·職官三》說:“知州掌一州治理”。直隸州還管轄所屬各縣。
直隸州與散州的佐貳官有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清史稿·職官三》說:“州同、州判,分掌糧務、水利、防海、管河諸職”。全國總計有:直隸州州同20人,州判35人;散州州同32人,州判35人;一般的州或設州同
1人,有的僅設州判
1人;隻有個別的州,州同、州判同時各設
1人,也有很多州,州同、州判均不設。此外,直隸州、散州還有屬官,稱吏目,《清史稿·職官三》說:“吏目掌司奸盜、察獄囚、典簿錄”。每州設
1人,也有個別州設
2人,全國總數為221
人。直隸州與散州各有儒學,各設學正
1人(或增設訓導
1人),掌本州所屬儒學事務。
直隸州與散州所屬吏員尚有巡檢、驛丞、閘官、稅課司大使等。州屬巡檢掌緝捕盜賊,在緊要關隘設巡檢所,各省少者1—2人,多者10多人,全國共有123
人。驛丞掌郵遞與迎送官員事務,僅有
6個省設州屬驛丞,共
8人。閘官掌水閘啟閉事務。稅課司大使掌商稅之事。直隸州、散州還各設典吏若幹人,協助知州辦事,最少
4人,一般在10人以上,最多有20人的,這些人分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事。
----------------------------------------------------------十十十-------------------------------------------------------------------
十、知縣衙門
縣是地方行政最基層組織,其長官稱知縣,正七品。《清史稿·職官三》說:“知縣掌一縣治理,決訟斷辟,勸農賑貧,討猾除奸,興養立教。凡貢士、讀法、養老、祀神、靡所不綜。”清代劃全國縣1,369個。(《清史稿·職官三》僅載1,358個,台灣省11個縣未計在內),清末光緒、宣統間又增置了55個。
縣的佐貳官有縣丞
1人(正八品),主簿無定員(正九品),典史
1人(未入流)。《清史稿·職官三》說:“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征稅、戶籍、緝捕諸職。典史掌稽檢獄囚”。事繁之縣,縣丞、主簿設置周全,事簡之縣,則不全設。全國共設縣丞345
人,主簿55人(乾隆間全國有縣丞414
人,主簿98人),若不設縣丞、主簿之縣,則由典史兼領其事。
縣的屬官還有巡檢、驛丞、閘宮、課稅大使、河泊所大使等。其職掌與州屬官同。
此外,各縣均設有儒學,一般都有教諭
1人,訓導
1人,掌本縣生員學習事務。
各縣還設典吏若幹人,協助知縣辦事。每縣少者5—6人,最多的有18人,一般都是12—14人。縣丞、主簿以及典史、巡檢、儒學等。亦各設攢典
1人,協助辦事。各省的縣衙門,一般都分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事。
清代的州、縣製度極不健全,因而造成了地方吏治的特別腐敗。州縣官無用人權,執行州縣政務的全靠吏役。官署既無足夠的辦公費用,俸祿又極其微簿,吏役幾乎等於沒有工資。這樣,非法營私便成為公開的行為。上司及過路官員的供應索賄,各種臨時任務的攤派,更使得州縣官幾乎成為專門伺應上司的官員。
不但州縣官,就是知府也無權自辟屬員,他據於州縣之上,既不能直接執行職務,又須奉承督撫司道的顏色,實際上就是屍位素餐。但知府比州縣官的升遷略為容易些,一作州縣官,差不多就是終身淪為下僚,而知府(特別是在省城的知府),則常有升道員的希望。
府、州、縣的官缺好壞差別很大,所以督、撫和布政、按察兩司就得費盡心機,加以“酌委”。苦缺沒有人肯任,就必須預先許以調劑。肥缺則是人所必爭,又必須平沾利益。雖然府、州、縣官基本上是由吏部銓選的,但也有由外補的,即使吏部銓選的,督、撫也有權加以調動。加上分發候補的人越來越多,都隻要求署缺,而並不希望補缺,補缺之權在部,而署缺則督、撫有極大的自由。此外,督、撫對於屬員非但可以隨時參劾,還可以用人地不宜為由予以調動(清代定製:本省人不能做本省官,即使不同省而離原籍在五百裏內,也必須回避。又直係親屬在同一省做官的,低職要回避高職)。也可以用留省察看的名義不許其到任。州縣官若不合督、撫意者,凡是科甲出身,則以文理尚優為由,把他改任教職,所以地方官吏對於督、撫隻好百般巴結,這幾乎成為有清一代地方吏治的惡劣風氣。
------------------------------------------------------------------十一十一十一十一------------------------------------------
十一、武官衙門
(一)將軍衙門
清代旗兵的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品位相同。因其駐防於地方,所以也稱為“封疆大臣”。將軍若與總督同駐在一個省區的,凡會同奏事,必以將軍為領銜,可見其地位高於總督。但將軍在地方上的實權則遠不如總督。清代在全國設將軍13人,分別駐紮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等地。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十三將軍中以盛京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多,有一萬七千多人;以成都將軍所統轄官兵最少,隻一千九百多人。各將軍衙門均設有筆帖式2—3人,辦理本衙事務。各地駐軍,一般有馬軍、步軍,福州、杭州、廣州等處還兼有水軍。這些官兵都隸屬於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