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起名趣談(1 / 1)

鄉裏人有了孩子,總要起個小名。講究的人要查字典,問老先生或者自己費心思,多數人不甚講究,當時啥響亮起個啥名,啥時興叫啥,圖個方便,叫著順口,也有個紀念的意思。

1949年全國解放了,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翻了身。這時候生的人有一批起名“解放”、“翻身”的。當時誌願兵去朝鮮打美帝,國內生的娃就叫“抗美”、叫“援朝”。1953年實行義務兵役製,生下孩子叫“兵役”,全國第一次普選,孩子就叫“普選”。

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一步一步向前發展,孩子一個接一個地生,名字也跟著走。先是一群“土改”、“三反”、“五反”誕生,接著生“建社”、“社娃”、“高社”、“聯社”、“公社”、“躍進”、“高產”。大煉鋼鐵時生的叫“煉鋼”、“煉鐵”不順口,倒過來叫“鐵煉”。社會主義好就叫“社會”,共產主義更好就叫“共產”。

上世紀60年代初“三年困難”,肚子挨餓,但似乎並不妨礙夫妻做愛,孩子照生不誤。這時候的孩子叫啥名好呢?總不能起個名字叫“困難”叫“缺糧”吧,起名還要圖個吉祥,有個盼望。那個時候對於老百姓來說主要想糧食。所以,現在30歲左右的人名字中帶“糧”字的就多了:“分糧”、“占糧”、“囤糧”、“餘糧”等等。那年月陝西關中人用土布舊衣到山裏換糧食,叫“換糧”這個名字的人便是那時間生的無疑。

“文化大革命”時代自不待說,革命炙手可熱,大家爭著給孩子起名“革命”、“文衛”、“永革”、“衛兵”。不要說剛生下來的孩子要“革命”,就是偌大的小夥子也改名。什麼“思修”、“占璽”、“富朝”、“德民”,都覺得不對勁,想辦法改成“向東”、“衛紅”、“永革”、“旭日”之類。大人改名多在城裏,鄉裏並不多見。

如此這般地起名字也有欠妥當的。比如這多年搞計劃生育,他(她)不管這一套,沒有兒子一個勁兒地生。超生了罰糧罰錢不服氣,給孩子起個名字叫“雙扣”。動員刮宮流產,半路上跑了,孩子生下來起名“險乎”(意即險些刮了流了)。我想,這些孩子一旦明白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竟是如此這般地勉強,不知要生出多少感慨來。

就這樣一輩一輩零三八四地生,零三八四地起名,似乎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如果你到鄉裏去,召集從1949年出生的“解放”、“翻身”同誌一直到近些年的“雙扣”、“險乎”朋友來,按年齡站成一行,各人報上名來,就覺得頗有些溫習曆史的味道。

前些日子碰見從北京回來的閻綱先生,大家坐在車上東拉西扯。我便扯起鄉裏人給娃起名字,老閻一聽也頗覺有趣。近日因病得閑,遂串起來供大家一笑。

right1992年發表於《喜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