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 藥物治療與化學藥物的興起(2 / 3)

8.3藥物研究以人試藥的新思潮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裏,人們的藥物知識是在采集植物果實、捕獵動物時發現和積累的。中國曆史上關於藥物學知識積累的傳說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神農嚐百草了。他親嚐藥草而試其有毒無毒、性味功效,堪稱中醫藥學最早進行藥物學臨床試驗的人。

神農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遠古時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動物蚌蛤為生,腥臊惡臭傷腹胃,經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壽命很短。神農氏為“宣藥療疾”,使百姓益壽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嚐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溫之藥性。嚐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要爬山走路尋找草木,而且品嚐草藥還有生命危險。神農氏為了尋找藥品,曾經在一天當中中毒70次,神農氏被毒得死去活來,痛苦萬分。可是他憑著強壯體質,又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品嚐更多的草木。神農氏在嚐百草的過程中,識別了百草,發現了具有攻毒祛病、養生保健作用的中藥,由此令民有所就,不複為疾病所困,故先民奉他為“藥神”。隨著歲月的推移,積累的藥物知識越來越豐富,並不斷得到後人的驗證,逐步以書籍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的經典之作,對中醫藥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後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為宗,並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藥寶庫。

神農嚐百草的故事,雖然是傳說,但是它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在醫學萌芽初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尋找藥物,不斷積累藥物學知識的曆史事實。神農氏用自己的身體試驗藥物的性味、功效、毒性,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世界藥物學史上進行臨床試驗的先行者。

西方文明中也不乏進行臨床試驗的先驅。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突發奇想,他召集不少宮廷衛士分為兩組,一組人員每天以吃蔬菜為主,另一組則以宮廷膳食為主,10天左右,國王就從兩組人員身上發現了明顯的變化,吃蔬菜的一組比吃宮廷膳食的顯得更加光彩照人。盡管這一試驗沒有選取藥物,而是以食物為試驗材料,姑且不論國王進行試驗的目的為何,但從試驗的原理和方法就能看出這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因此這一試驗被認為是人類有記錄的最早的臨床試驗。

真正在人身上針對疾病進行試驗的,是蘇格蘭海軍軍醫詹姆斯·林德,1747年5月20日,他對12名船員進行分組試驗,證明檸檬汁具有預防壞血病的作用。由於他的試驗是最早采取對照設計方法進行的,因此,為了紀念他為臨床試驗所確立的科學方法,每年的5月20日被定為國際臨床試驗日。

雖然詹姆斯·林德用試驗證明了檸檬汁在預防壞血病方麵的有效性,但是由於當時醫學界重視權威意見、輕視臨床試驗風氣的影響,他的科學實踐行為並沒有受到當時醫學界應有的重視。這種情況到20世紀30年代才有所改觀。美國的哈利·戈爾德和沃爾特·莫德爾為藥物臨床試驗創立了雙盲設計法,也就是說,研究對象和研究者都不清楚試驗分組的情況,全部試驗過程都是由研究設計者來安排和控製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避免了試驗對象或進行試驗的人員由於主觀偏向而影響試驗結果的缺陷,因此采取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果會較為嚴謹。如在藥物測試中使用雙盲測試,患者會被隨機編入對照組及試驗組,對照組被給予安慰劑,而試驗組則給予真正藥物。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患者或觀察患者的實驗人員都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隻有在所有資料都收集及分析過之後,研究人員才會知道試驗對象所屬組別。這樣就避免了個人主觀因素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從而保證試驗的科學有序實施。這種方法的創立,為建立現代臨床藥理學學科奠定了基礎。

1932年,保羅·馬蒂尼在著作中詳細描述了藥物臨床試驗的基本概念,如安慰劑、對照組、分層、評價方法等,並且對臨床試驗應擁有足夠的樣本量予以格外強調,這些理念和方法被後世臨床試驗研究人員奉為權威,他因此被譽為“第一個臨床藥理學家”。1年後,埃文斯和霍伊爾第一次使用安慰劑對治療心絞痛的藥物進行臨床試驗,得出的結論科學公正,經曆了近80年歲月的考驗,依然熠熠生輝。

進入20世紀中期以後,人們逐漸開始意識到藥物試驗的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問題。1964年,第18屆世界醫學大會通過的《赫爾辛基宣言》提出了進行人體生物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道德原則。其中的試驗方案需倫理委員會審查、研究者對受試者負有醫療照顧的責任、受試者有知情同意權利等要求,對於規範臨床試驗過程、維護受試者權益等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後來這一宣言經多次修訂,日漸完善。在法律上規範臨床試驗的探索,美國取得的成果較為顯著,1977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頒布的《聯邦管理法典》開創性地提出了“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範”的概念。該規範不僅包括了從事臨床試驗研究所需遵循的倫理和科學方麵的原則,同時還提出了高質量試驗數據的概念,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此後,許多國家先後頒發和完善了藥物臨床研究相關法規,對於規範和推動臨床試驗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8.4化學藥物世代交替的新浪潮

隨著18世紀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及生理學實驗技術的進步,化學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藥物的提純及對其有效成分的判定方麵。法國生理學家馬根迪與藥劑師培爾蒂埃合作在藥物提純方麵做出了勇敢的嚐試。他們從一種名叫馬錢的印第安小樹中提取出士的寧,並從巴西植物吐根中提取出吐根堿。培爾蒂埃還與他的同事卡文托還嚐試從鴉片中精煉出嗎啡,從秘魯的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奎寧,從咖啡豆中分離出咖啡因。因為這些物質具有與堿一樣與酸反應生成鹽的特性,所以稱之為生物堿。其化學成分包括碳、氫、氧、氮等,而不同的生物堿中各種元素的比例又不盡相同。1852年,法國大學的伯爾納通過藥物試驗,提出某些藥物隻在某些特定的局部發揮作用,從而產生治療作用。這一發現,對於後來藥物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它開始取代了以往認為所有藥物對全身都有某種影響的籠統化觀念。此後,藥理學開始作為一門實驗科學而被醫學界普遍重視,藥理學研究室在多所醫學院校被廣泛建立起來。藥理學研究人員們在重點研究藥用植物的同時,也對不斷發展中的生理學知識格外關注,在分離出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後,進而研究它們確切的作用機製。這種先進的研究方法,對歐洲和美洲的藥理學發展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19世紀中期,尤其是1853年法國學者普拉瓦茲發明注射器之後,藥物注射法廣泛應用於臨床,使化學藥物治療在臨床各科得到普及和發展,這就極大地促進了對藥物的精製與人工合成的研究。1859年,合成的柳酸鹽類化學解熱劑在當時發揮了殺菌、解熱、抗風濕的顯著效果;1860年,可卡因被成功提取;隨後安替匹林、非那西汀、匹拉米、阿司匹林、奴夫卡因等被先後合成;同時,氯仿、苯胺等也陸續被人工合成。隨著藥物的合成與精製得到迅速發展,人類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配合實驗生理學的知識,用以研究藥物的性質和功能的技術更近專業化,並直接孵化出了一門嶄新的學科——實驗藥理學。在這種新方法和理論的指導下,藥理作用的研究與臨床藥物治療學也逐步發展起來。1851年,洋地黃對心髒藥理作用的研究結果被公開報道;1896年,卵巢製劑被應用於臨床治療;1901年,腎上腺素被合成。化學藥物的普遍使用為臨床治療開創了新的途徑,藥理學逐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近代基礎醫學重要學科之一。

隨著19世紀末病原微生物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進步,預防和治療感染、促進人體產生疾病免疫能力的方法也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疫苗和抗毒素應運而生。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從研究酒類變質的過程中,發現了某些微生物是導致酒類變質的罪魁禍首;他還培養出減弱了毒力的炭疽杆菌疫苗,他將其注射到健康的牛羊體內,使得健康的牛羊在炭疽病流行的時候可以免遭侵害;他還利用同樣的手段做過雞霍亂的研究,從病雞體內提取霍亂弧菌,將其滅活後注射到健康的雞體內,使得健康的雞在霍亂流行時也不會再感染。此外,巴斯德晚年還研製出狂犬病疫苗,有效地預防了狂犬病的發生。這些敢於突破常規的偉大成就,為現代藥物學研究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和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