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現代臨床醫學的重大成就(3 / 3)

7.3從克隆羊多利到轉基因

7.3.1舉世矚目的綿羊多利

1996年7月5日,蘇格蘭愛丁堡市郊的羅斯林研究所裏誕生了一隻大個頭兒羊羔,實驗室編號為6LL3,克隆羊項目小組主管伊恩·威爾莫特以著名鄉村歌手多利·帕頓的名字給這隻羊起了名字。看似普通的羊,它的來頭卻不簡單。

你可知道,之所以說綿羊多利舉世矚目,是因為它有3個媽媽而沒有爸爸——是通過無性繁殖或者說克隆而來。它的誕生震動整個世界,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奇怪吧,看了多利身世,你就會明白所以然了。

多利出世曆經曲折。在培育多利羊的過程中,科學家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主要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步驟一:從一隻6歲芬蘭多塞特白麵母綿羊(姑且稱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營養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

步驟二:從一頭蘇格蘭黑麵母綿羊(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

步驟三:利用電脈衝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融合,最後形成“融合細胞”。電脈衝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係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

步驟四: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麵母綿羊(C)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小綿羊——多利。換言之,多利有3個母親:它的“基因母親”是芬蘭多塞特白麵母綿羊(A);科學家取這頭綿羊的乳腺細胞,將其細胞核移植到第二個母親(借卵母親)——一個剔除細胞核的蘇格蘭黑麵羊(B)的卵子中,使之融合、分裂、發育成胚胎;然後移植到第三頭羊(C)——“代孕母親”子宮內發育形成多利。

從理論上講,多利繼承了提供體細胞的那隻綿羊(A)的遺傳特征,它是一隻白麵羊,而不是黑麵羊。分子生物學的測定也表明,它與提供細胞核的那隻羊,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確切地說,是完全相同的細胞核遺傳物質。還有極少量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質的線粒體中,遺傳自提供卵母細胞的受體),它們就像是一對隔了6年的雙胞胎。

多利長大後,先是與一隻名叫戴維的威爾士山羊“喜結良緣”,後來於1998年4月產下它們的第一個“愛情結晶”邦尼,從而證明了克隆動物也能生育。1999年,多利一家又迎來了3個可愛的羊寶寶。

細胞核轉移技術雖然取得突破,但培育合成卵細胞的失敗率極高,即使培育成胚胎,許多都存在缺陷或者降生後早亡。2003年2月,不到7歲的多利因肺部感染而被科研人員實施“安樂死”。而普通綿羊通常可存活11~12年。

多利的一生短暫而不平凡,它革新了科學界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是一座科學和文化的裏程碑。

繼多利問世之後,克隆技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和“克隆猴”。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曆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這項研究不僅對胚胎學、發育遺傳學、醫學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克隆技術可以用於器官移植,造福人類;也可以通過這項技術改良物種,給畜牧業帶來好處。克隆技術若與轉基因技術相結合,可大批量“複製”含有可產生藥物原料的轉基因動物,從而使克隆技術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目前,世界第一批無性繁殖的轉基因羊也在英國誕生。但我國有關科學家提出應明確禁止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類,否則將產生一係列倫理學、法律學等的災難性問題。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複製”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複製”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複製”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係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

多利帶來的最大爭論就是克隆人問題。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明令禁止這種以克隆人類個體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科學家已經開始研製人造子宮技術。如果生育可以工業化,人類還能叫人類嗎?對於克隆人,我們麵對太多的倫理問題。人類應該采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

7.3.2破解生命的密碼——轉基因技術

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對農作物的改良。轉基因是大自然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例如,植物的花粉(含有雄配子)通過不同的媒介由一種植物“跑”到另一種植物或同一種植物的另一個品種的花朵裏邊的雌蕊(含有雌配子)上並與其雜交,這種雜交的過程就產生了基因的轉移。同樣,在貓、狗等動物中,不同品種和類型進行交配後產生了與父母都不一樣的後代,就是由於產生了基因的轉移。

因此,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

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上第一個轉基因食品出現在美國,是一種保鮮番茄。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但英國人沒敢將其商業化,美國人便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讓保守的英國人後悔不迭。此後,轉基因食品一發不可收。據統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確定的轉基因品種已有43種。

轉基因食品就是抽取動植物的基因並加以改變,製造出具備新特征的食品種類。人們可以用魚的基因幫助番茄、草莓等普通植物來抵禦寒冷;把某些細菌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就可以更好地保護它們不受害蟲的侵襲。而以這些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麵對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人們的認識並非一致,以美國為首的支持派和以歐洲為首的反對派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兩大陣營。美國、加拿大兩國的消費者大多已接受了轉基因食品,僅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而在歐洲,大多數人是反對轉基因食品的,英國尤為明顯。緣由是1998年英國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幼鼠食用轉基因的土豆後,會使內髒和免疫係統受損;這是對轉基因食品提出的最早質疑,並在英國及全世界引發了關於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討論。

雖然對於轉基因食品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論,但它的優勢還是表現得越來越顯著。在美國得到普遍種植的轉基因玉米中色氨酸含量提高了20%。色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無法自己合成,隻能從外界攝取,一般植物性食品中色氨酸含量很低甚至沒有,隻能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轉基因玉米的出現,對於素食主義者而言,無疑是個喜訊。轉基因油菜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大增,對心血管有利。

西方發達國家已充分認識到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前景,並注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究開發。盡管大多數英國人反對轉基因食品,但該國超過7000種的嬰兒食品、巧克力、麵包、香腸等,可能含有經過基因改造的大豆副產品,而且英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非常支持,前首相布萊爾就是轉基因食品的推崇者。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正在破除傳統觀念,致力於培植轉基因樹。他們將取自細菌與動植物的特性基因植入樹木細胞的基因片段,培育出了各種轉基因樹。比如,美國科學家把抗痘病基因植入李子樹的DNA,可有效防止成熟的李子受損變形;加拿大科學家則栽培出了轉基因蘋果樹,可收獲到優質轉基因蘋果,這種轉基因蘋果不但鬆脆味甜,而且切開多時也不會變成棕色,既好吃,也好看;美國科學家還將特性基因植入了楊樹的DNA片段,以弱化木質素,強化纖維素,培育出了含有強度更高、纖維更長的新型木質纖維的速生楊樹,不僅更適於造紙,且不會產生含毒副產品,大幅度減少了對工廠周圍的水源的汙染。

近年來,美國18個州試種了50多種既可抗病蟲害,又可提高果實品質的轉基因果樹,品種包括蘋果、葡萄柚、梨、李子、柿子和胡桃等。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色列、智利、烏拉圭、印尼等16國也都開始在小範圍內栽培和試種轉基因樹。

科學家認為,加快發展轉基因樹,取代生長緩慢的普通樹種,是快速增產木材、提高鮮果產量和質量的有效途徑。據測算,栽培轉基因樹,木材產量比普通樹種提高1倍。

轉基因技術在動物方麵,亦進行很多實驗。1974年,美國科學家詹尼士應用顯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獲得了SV40DNA轉基因小鼠。其後,科斯坦提尼將兔-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使受精卵發育成小鼠,表達出了兔卜珠蛋白。帕爾米特等把大鼠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小鼠受精卵內,獲得“超級”小鼠。丘奇獲得了首例轉基因牛。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成功地獲得了轉基因鼠、雞、山羊、豬、綿羊、牛、蛙及多種轉基因魚。人們將轉基因動物作為生物工廠,如以轉基因小鼠生產凝血因子Ⅸ、組織型血纖維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白細胞介素-2、α1-抗胰蛋白酶,以轉基因綿羊生產人的α1-抗胰蛋白酶,以轉基因山羊、奶牛生產長效t-PA,以轉基因豬生產人血紅蛋白等,這些基因產品高效、優質、廉價,與相應的人體蛋白具有同樣的生物活性,且多隨乳汁分泌,便於分離純化。

7.4神奇的針灸及其國際傳播

7.4.1古老而神奇的針灸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根據近年在我國各地發現的曆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時代。大約2500年前,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對經絡做了係統的總結,在經脈之外,增加了絡脈、經別、經筋、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係統,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包含《素問》和《靈樞》,其中《素問》載有砭石治病。砭石最初是用於刺破膿瘍,刺絡瀉血——這就是針灸的起源。《靈樞》所載針灸理論更為豐富和係統,故《靈樞》又被稱作《針經》。

晉代,皇甫謐撰寫了《針灸甲乙經》,全書共12卷,載列腧穴349個,係統論述了經絡、針刺手法和針灸禁忌,以及常見病的針灸治療經驗。此書標誌者針灸理論體係的形成。

唐代,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繪製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圖”,並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應用。

宋代,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腧穴,內置髒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和考核針灸醫生之用,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化,也出現了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四書》,特別是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彙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清初至民國時期,針灸醫學由興盛逐漸走向衰退。清乾隆七年(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中的《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曆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後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清代後期,道光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醫院用針灸治病。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加受到了摧殘。盡管如此,由於針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間仍廣為流傳。1822年,針灸名醫李學川撰《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藥並重,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民國時期政府曾下令廢止中醫,許多針灸醫生為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一祖國醫學文化的瑰寶,成立了針灸學社,編印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針灸學家承淡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做出了畢生貢獻。在此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明確提倡西醫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性醫院的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針灸的研究、醫療、教學機構,絕大多數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輩出,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在針刺鎮痛的基礎上創立了“針刺麻醉”。臨床實踐證實了針灸對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等科多種病證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

7.4.2針灸的國際傳播

據文獻記載,大約在6世紀,中國針灸開始傳到朝鮮,朝鮮還將《針灸甲乙經》等書作為教材。562年,我國吳人知聰攜帶《明堂圖》《針灸甲乙經》到日本。701年,日本在醫學教育中開始設置針灸科。直至明代,日本還不斷派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醫學。至今,日本還開辦針灸大專學校。針灸深受日本人歡迎。

目前,針灸在日本及朝鮮仍為傳統醫學的主要部分。中國的其他鄰國,如東南亞諸國及印度,隨著互相往來及文化交流,也很早就接受了針灸學。

西方醫生早在1641年就對針灸這個神奇的東方治療技術產生過興趣,但以後的幾百年裏似乎沒有人注意到針灸,針灸在西方曾經被描寫成催眠術手法、東方把戲,甚至直稱為垃圾。但是,針灸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療手段。中醫的使用者不僅僅在中國,在另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也有很多人使用中醫,如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朝鮮和中國台灣。另外,還有約2000萬的海外中國人也對中醫情有獨鍾。所以,世界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用中醫治病。

奇特的針灸最早引起到東方旅行的西方醫生的注意。他們通常在日本長崎的一個小港出島登陸,出島是荷蘭人於1641年建的一個小貿易港。那裏有很多中國移民使用針灸,同時也有日本的針灸醫生在那裏宣傳他們的針灸術。描述針灸的第一位西方醫生是瑞吉尼(1647—1700),他於17世紀中葉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在日本住過兩年,期間同日本和中國醫學界有過接觸。他於1683年發表了論文《關節炎圖表針灸》,在西方出版的著作中首次詳細地描述了針灸。

針灸可以治療以下疾病:頭痛、眩暈、白內障、中風、頸強直、神經性暈厥、癲癇、感冒、風濕病、精神抑鬱症、腸道蛔蟲、腹瀉和痢疾、霍亂,其中最有效的是腹部痙攣痛、受風引起的胃腸病和虛弱、睾丸腫脹、關節炎及淋病。

針灸傳入西方的曆史學術界並無統一說法,目前隻有一些零散的記載。俄國人可能早在明代同中國人交往中就知道了針灸的技術,中俄簽訂第一個《尼布楚條約》後(1689年),俄國派出了醫生到中國學習人痘接種技術。這些醫生還參觀了中國其他醫學療法,對後來針灸在俄國的使用起到了一定作用。

德國醫生黑斯特(1683—1758)是當時優秀的外科醫生,在他的著作《外科學》中討論了針灸的使用,他的著作被翻譯成6種不同的語言,出版了20多次,成為在西歐傳播針灸的載體。

在西方各國中,針灸在法國流行的最早。在19世紀初,法國是世界醫學的中心,醫學界的頭麵人物也使用針灸,來自歐洲各國、美國、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學生捅向巴黎的教學醫院學習,一定也看到了針灸治療。法國在1862年占領印度支那後,針灸的地位進一步確立。1927年,回到法國的莫昂特用他在中國工作的10年間學會的針灸醫術為人治病,取得了令人吃驚的療效,引起了法國人對針灸的興趣,他講解、傳授針灸並寫書介紹針灸,推動了針灸在西方國家的傳播。

據報道,倫敦的產科及外科醫生朱科斯於1821年2月18日用針灸治療了一個患者的大腿疼痛,將針灸引入英國。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外科教授麥伊文(1848—1924)曾使用針灸治療過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在美國,兩位曆史上最知名的醫生曾經試驗過針灸。一位是米其爾(1829—1914)醫生,他是當時最棒的神經科醫生,可能是於1852年在法國學習期間接觸到了針灸。在米其爾第一次描寫灼痛時,他清楚地說明針灸治療有效。另一位,說起來一定會讓那些諷刺針灸的西醫們吃驚,美國醫學界最受尊敬的醫學大師,現代美國醫學教育之父奧斯勒(1849—1919)醫生,曾經在他的著名《內科》教科書中建議用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和腰痛。

7.4.3尼克鬆的“破冰之旅”與西方的針灸熱

針灸在西方興起的重要原因要歸於1972年2月21—28日,美國總統尼克鬆應邀訪問中國,他的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和周恩來總理握手,開啟了發展中美關係和人民友誼的新進程,轟動全球。

尼克鬆訪華期間,我國政府向美國人民贈送了大熊貓“興興”和“玲玲”,向尼克鬆贈送了著名畫家張錦標繪製的《熊貓圖》及上海生產的大白兔奶糖等國禮。2005年5月,定居在美國洛杉磯的著名醫史學家傅維康教授應邀返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透露了一件有趣的逸聞:在向尼克鬆贈送的禮品中,還有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國針刺麻醉》。

當時,針刺麻醉正風行全國。

據著名的胸外科專家辛育齡講,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出現了緩和,1972年尼克鬆訪華,在訪問期間,他們特意提出要參觀針灸麻醉,因為他們覺得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魔術。這個緣於《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和記者賴斯頓。他是第一個應中國政府邀請訪華的美國記者,於1971年7月在北京同秘密訪華的基辛格擦肩而過,錯過了世紀新聞。他因突然發生腹痛,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當晚接受了常規藥物麻醉下的闌尾切除術。術後第二天,7月18日,因腹脹不適,接受了針刺和艾灸治療,症狀得到改善。在賴斯頓住院期間,《紐約時報》於7月26日發表了他的著名的紀實報道《現在讓我告訴你我在北京的闌尾切除手術》。其中詳細描述了接受針灸治療的過程,此文被公認為美國針灸熱的導火索。

訪問期間,美國代表團在北京第三醫院參觀了著名胸外科專家辛育齡醫生主刀的針刺麻醉手術。

美國人親眼目睹中國醫生在無影燈下為患者開胸切肺卻根本不用麻藥,其全過程都被記者們通過衛星向全世界轉播。據辛育齡回憶:黑格不是一個人去的,他還帶了幾個記者,手術一開始做他們就進去了,他們就是從頭到尾看了手術過程,從撚針到做完,1小時15分鍾。我們很快就做下來了,因為是在患者清醒狀態下做的,做完以後,患者馬上坐在手術台上,記者就問感覺怎麼樣,針刺麻醉疼的程度怎麼樣,患者對答如流。黑格真的感到驚訝。與此同時,尼克鬆夫人在北京兒童醫院參觀針灸治療的照片也出現在美國各大報紙的顯要位置。

尼克鬆曆史性的中國之旅修補了美中關係,也引發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熱情,真正改變了中醫藥在美國的處境,並使之得到發展,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尼克鬆的隨行私人醫生塔卡,在華時參觀了針刺麻醉手術,一名美國記者還親身體驗了針刺感受。塔卡回國後介紹他的見聞,他說:“我看到的東西很少,但已足夠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東西存在,這是我們應當重視的,並在臨床上應用它。”此後美國一些著名醫學刊物和其他報刊上經常登有介紹中醫、針灸的文章和報道。其他很多國家也隨之行動。

目前,每年有100多萬美國人接受針刺療法。

1977年1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首次肯定了針灸這一古老的療法,而且從1996年起,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解除了對針刺的限製之後,越來越多的保健公司接受了針刺治療的賬單。全美國有40多個州頒布了針灸法,有50多所正式針灸學校,2萬多名執照針灸師,有規範的針灸資格考試和執照管理係統。針灸在美國遍地開花,已成為美國補充替代醫學和醫療保健的一部分。

針灸成為美國補充替代醫學和醫療保健的一部分,被看成中國文化精粹傳入西方的成功典範。美國人很容易地接受了中國的針灸療法,但對跟隨小小銀針而來的東方哲學和文化頗感費解,中醫西進的道路還很漫長。

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令人振奮的時代。

20世紀醫學的顯著進步,是由於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技術科學和工業技術的巨大發展所促成,也是在19世紀醫學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而成的。20世紀的醫學進步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龐大的現代化醫院內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診斷儀器和治療設備。從20世紀初應用於臨床的X射線、心電圖,到中期的電鏡、內鏡、超聲診斷儀,再到CT掃描、磁共振成像(MRI)等,診斷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醫學不僅獲得了控製疾病、診斷疾病的武器,而且還正在破譯操縱生命的密碼。對生命和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化,不但在形態上已進入宏觀、微觀到超微水平的多層次研究階段,對功能和機製的探索也已取得長足的進步。

保健事業的發展超過了過去所有時期的總和,流行病、兒童死亡率大大減少或降低,結核、天花等曾使一些國家萬戶蕭疏的疾病已經基本消滅。當今各學科最先進的知識和科技都會融入到醫學中,被現代醫學所用。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生物機械論的局限性和人的整體有機聯係,世界各國對於應用自然療法和傳統醫學治療疾病的興趣日漸濃厚。以針灸療法為代表的中醫治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歡迎。在慢性疾病治療和保健養生方麵,中醫藥學也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綜觀20世紀的每一個10年,在醫藥衛生方麵的新進展,都要超過以前幾十世紀的成就的總和。

的確,在希望中誕生的20世紀,給了人類無數的驚喜與憧憬。這個世紀無疑是一個變化的世紀,在醫學研究上真正是一個理性時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