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文明古國的醫療保健(3 / 3)

有一味普通的中藥叫龍骨,它並不是傳說中“龍”的骨頭,而是動物骨骼的化石。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龍骨的功效,“性甘,平”,用於治療失眠多夢、自汗盜汗、崩漏帶下及潰瘍久不收口等症。在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挖出的一些龍骨卻與眾不同,它上麵刻有特別的紋絡。農民在翻耕土地時刨出帶有特殊紋絡的甲骨片,也被當作中藥龍骨,積攢起來以幾文錢的價格賣給中藥店。有一位剃頭匠叫李成,他無意中將龍骨粉撒在流血的傷口上,發現龍骨有很好的止血作用,於是將甲骨磨成麵當作“刀尖藥”賣。直到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才首次注意到龍骨上的“紋絡”,揭開了它神秘的麵紗。

王懿榮(1845—1900)。他還是著名愛國人士,在庚子八國聯軍入京時,投井而亡。一次王懿榮患傷寒,久治不愈。光緒皇帝得知後,派老師翁同龢及太醫前去探視,太醫開出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名曰“龍骨”的藥。他感到很好奇,就想看看什麼樣的藥材竟被叫作“龍骨”。仆人從宣武門外菜市口的西鶴年堂買回了這種叫“龍骨”的藥物,他親自查看“龍骨”碎片,發現有一小片“龍骨”碎片上刻畫有似篆非篆的奇異紋絡。憑著深厚的金石學功底,王懿榮馬上意識到這些刻畫非比尋常。但他拿到的“龍骨”已經被藥店給打碎了,很多都看不全原貌。於是他便吩咐仆人到藥店買一些大塊的、完整些的“龍骨”。王懿榮發現,“龍骨”上麵刻畫的紋絡有些近似鍾鼎文的字體。他又讓仆人把藥店所有的龍骨買了回來進行研究。這些大大小小的骨片上麵不僅有“字”,而且有些拚湊在一起還能組成像龜甲一樣的殼。

王懿榮一邊收集,一邊開始研究他的“發現”。他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拿著放大鏡逐塊、逐字地深研細究。翻遍各種史料典籍,通過《周禮·春官》和《史記·龜策列傳》得知上古之人的占卜過程,他深信這些甲骨片就是先祖們占卜用的龜板:巫師莊重地拿著一塊龜板,在上麵鑿一個坑或劃個槽,用火或燃燒著的木炭灼燒龜板,龜板上冒出了一縷縷青煙。然後翻過龜板來,細細地琢磨龜板上裂開的紋路,最後在旁邊刻畫下占卜的結果。接下來,他又找到了幾位商代君王的名字,又對照《史記》得到了印證。王懿榮的疑惑徹底解開了,這一定是早於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王懿榮邀請京師的學界名流到他府上,把一塊塊精心整理過的龜甲獸骨送給大家傳閱觀賞。他鄭重宣布,甲骨上鐫刻的“紋絡”是文字,是商代文字,是早於周代青銅器上的文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他開創了甲骨學,在文化學術界引起了連鎖反應。安陽小屯村也一下子沸騰了,甲骨片變得身價百倍,最高的時候有人出價每字二兩白銀。

可惜的是,他隻輯成了《天垠閣王氏甲骨拓片錄》,沒來得及詳細論述他的發現,就在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時不忍國破家亡投井殉國了。目前中國出土甲骨共15萬多片,其中中國大陸保存有10萬多片,台灣有3萬多片,香港僅保存有89片,共有4500多個單字,已識別的約1500個。有研究表明,能和今天的字聯係起來、仍然“活著”的字有1250多個。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陸續發現甲骨文記載有不少與醫學相關的內容,其中載病的有323片、415辭。

在甲骨文中,已經有了疾病的概念,廣泛稱之為“疒”,表示身體不適、功能障礙、遭受痛苦。甲骨文記述各種疾病最常見的方式是“疒”,在其後麵加上表示軀體某一部位或功能的字。由此可見,殷商時期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已經相當廣泛了。這些疾病名稱大多是按照人體的體表部位來區分的,但也有一些是根據疾病的主要特征來命名的,如疒言是指說話困難或聲音嘶啞,疒軟為周身軟弱無力之疾,疒年則指多疾之年(傳染病的流行)。到西周時,對疾病的認識較之商代有更大的進步。據《周禮》記載,春、夏、秋、冬四季分別有痟首、癢疥、瘧寒、嗽上氣等疾,外科病則細分為腫、潰、金、折諸瘍。

不僅如此,甲骨文中還記載有表示特定疾病的專有文字。例如,齲,像牙齒生蟲,表示齲齒上的空洞是由蟲蛀導致,至今民間仍常將齲齒稱作“蟲牙”,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有關齲齒的最早記載。還有鼻息肉的記載,形象生動,相關卜辭是:“貞,婦好佳出,疒?”意思是,婦好鼻腔內出現贅生物,甚至突出鼻腔,占卜這是不是疾病。這是世界上首次記載的鼻息肉病例。蠱也非常形象地表達了蟲在皿中的姿態,《說文解字》稱“蠱,腹中蟲也”。這是人類對寄生蟲病的最早記載。

最初的醫學主要還是通過占卜,希望依靠“神力”治療疾病。在周代,巫術仍較盛行,設置有:①大卜,下大夫二人,再下有卜師、卜人數十人;②大祝,下大夫二人;③司巫,巫中男巫、女巫眾多。從一些甲骨文字形上看,商代已經開始出現最原始的解剖,嚐試了解身體的構造。例如,、是心字,雖然沒有完全準確地刻畫出心髒的構造,但在那個年代,這樣幾筆簡單的刻畫就能夠表明,他們打開過患者或死人的身體,見到了真實的心髒,並且進一步觀察了心髒的形狀、結構。胃字,就像胃橫臥在腹中的形態,左邊斜向上連接食管。胃囊中之“米”字形狀代表尚未完全被消化的食管。這種認識也一定是切開腹腔和胃囊才能獲得的。骨字,不僅有一段段的骨骼,還記下了骨與骨之間的連接,這同樣需要解剖過關節才能得知。另外,還有孕字、,表示分娩接生的,表示孿生的。這些都直接表明,在商代人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剖生理學知識。《尚書·盤庚》是商王朝的文告,其中有“不憂朕心之攸困”及“今予其敷心腹腎腸”等語,可知當時也已知道腎、腸等其他內髒器官,隻是目前在甲骨文中尚未發現。從《周禮》的記載可以看出,在西周後期醫、巫開始分離,專業醫生出現,卜、祝、巫等神職人員失去了對醫藥的控製,醫學開始獨立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實踐的豐富,人們對生命的價值更加關注。《尚書·洪範》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考即老,考終命指盡其天年)。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五福、六極均與健康長壽有關。到了西周,健康長壽的概念更為突出,金文中累見“萬年眉壽”“眉壽永年”“眉壽無疆”等。《詩經》中反映健康長壽的內容更多,如“餒我眉壽,黃無疆”“東之君子,萬壽無期”。人們如此重視生命,希望健康長壽,這就要求更有效地診斷治療疾病。

甲骨文中記載的治病方法有針刺、按摩、沐浴、拔牙、接骨等。卜辭:“王九佳有它?乎(呼)(丩)?”大意是殷王肘關節出了毛病,卜問是否采用複位的方法來治療。為手臂屈伸之象,有糾正複位之意。(殷)字,最初的意思便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左邊代表一個人,頭、上肢和腿線條簡單,著重刻畫胸、腹部,並點出胸、腹部內有異物;右邊的符號代表一隻手握著一種工具(手最前端一短直畫)對準有異物的部分。整個字意表示醫師用一種工具治療患者胸腹部的腫脹,或是手術或是針灸治療。沐浴既是治病方法,又是保健方法。沐、浴,就是指用水淋洗臉、身的形象,周代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頭創則沐,身有瘍則浴”。

周代還建立了醫院,製定了醫療製度。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藥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麵又分食醫(管飲食衛生)、疾醫(內科醫生)、瘍醫(外科醫生)、獸醫四種。醫師總管醫藥行政,並在年終對醫生進行考核,《周禮》記載“歲終則稽其事,以製其食”;進行醫療活動時要建立病曆,《周禮》記載“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規定在死者病曆上要寫明死因,然後送交醫師存檔,以便總結醫療經驗,提高醫療技術。甲骨文中還有醫案的記錄。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卜辭記載:“甲申卜,(禍)凡(風)(有)疒?旬又二日,乙未,允(禍)凡(風)(有)疒。百日七旬(又)六日,庚寅,亦(有)疒。□月(夕),丙申,(死)。”這段文字記述了這個人因得風病久治不愈最後死亡的全過程,先後經曆176天的醫治,雖治療記錄不詳,卻已有了醫案記載的雛形。

醫治疾病,藥物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在探索藥物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食物,最初的治療或許是以食療為主的。傳說伊尹和商湯談話時就講了許多烹調問題,其中就有“陽補之薑,招搖之桂”的話。薑、桂既是調味品,也是發汗解表的常用藥物。所以有人認為“桂枝湯”是從烹調裏分化出來的最古處方之一。甲骨文記載的藥物大多也是日常用到的食物,如禾、粟、麥、菽、麻、葑、黍;還有馴化飼養的動物,如馬、牛、羊、豕、犬、雞。食治、食養思想反映了古代人民最樸素也是最直接的醫療實踐經驗。《周禮·天官塚宰下》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五藥即草、木、蟲、石、穀。《周禮》記載的藥學知識、經驗與理論已有兩個顯著的特點:藥物與五行學說相結合,藥物與預防、治療實踐相結合。這表明,藥物實踐有了重大突破,人們逐漸掌握了一些具有獨特效用的藥物,並根據藥物性質進行了種類劃分。《詩經》記載了300多種可入藥的動物、植物和礦物,如桃仁、鬱李仁、大麻籽、棗核、草木樨、朱砂等。考古發掘出的一些實物,也證實了這些藥物的確在發揮著治療作用。

在藥物應用的實踐過程中,不得不提的還有湯液和酒的應用,這在治療學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湯液即湯劑,是伊尹創製發明的。伊尹原是商湯王的廚師,後被起用為宰相。《史記·殷本紀》記有:“伊尹以滋味說湯。”《黃帝針灸甲乙經·序》提到:“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伊尹勤勞聰明,燒製的菜肴美味可口,還懂得不少醫藥知識,深得商湯王賞識。當時患者用的都是單味藥,劑量不容易掌握,治療範圍也有限,遇到複雜、危重的患者往往無能為力。於是伊尹就考慮怎樣才能讓多味藥同時發揮功效。他聯想到自己做湯的方法,就試著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藥物放在一起煎煮,結果煮出來的藥湯效果比單味藥好很多。由此誕生了中藥方劑,因此古有“伊尹製湯液而始有方劑”一說。這些不論是故事也好,傳說也罷,湯液、方劑的發明是我國古人在與疾病長期鬥爭中,通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從長期采藥、用藥過程中積累經驗的結果。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共論述52種疾病、100多種病症,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每種疾病少則附一兩方,多則20餘方,總計280餘方,使用的藥物多達250餘種。所附方劑不僅為複方配伍,而且對於同一類病的不同病症,使用的重點藥物也有所不同,這應該是辨證論治思想的最初體現。《五十二病方》記載的劑型有湯劑、酒劑與丸劑等,治法有砭石、藥物、手術、熏洗、熨貼、按摩等。

酒具有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潤皮膚、祛寒氣、製藥劑、消毒殺菌的功效。從古“醫”字可以看出古代醫和酒的關係。醫,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醫治病工也……從酉”“醫,病聲,酒所以治病也。”“酉,八月黍成,可以酎酒。”甲骨文酉字,意在一個大缸中間加一橫,表示缸裏有液體,即酒汁,像伸進酒壇、過濾酒糟的酒簍。從“醫”字的結構可以看出,“醫”字用病聲和酒二者會意組成,說明古代醫療與酒關係甚密,體現了酒在醫藥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晉代人江統在《酒誥》裏記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這講的應該是黃帝的大臣杜康造酒的故事。如果這隻是傳說,那麼《戰國策》所載“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則表明我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根據考古發掘,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許多陶製酒器,這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墓地,發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酒。它裝在一件青銅所製的容器內,密封良好,並有果香氣味,說明這是一種濃鬱香型酒。到周代,釀酒已發展成獨立且具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並設置有專門管理釀酒的“酒正”“酒人”“漿人”“大酋”等職位。“酒為百藥之長”,酒的發明和應用,促使用藥範圍不斷擴大。古代醫生治病時常借助於酒力,使藥物取得更好的療效。《黃帝內經·湯液醪醴論》講“邪氣時至,服之萬全”,“湯液”在此處指中藥湯劑,“醪醴”就是指各種酒劑。酒還是最早的興奮劑(少量)和麻醉劑(大量)。

從時間上來看,甲骨文記載的中國醫學比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的醫學要晚一些,但取得的成就並不比任何一個遜色。更重要的是,在曆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不斷的變更,外來文化、醫學的不斷衝擊,隻有中醫學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適者生存”,中醫學的存在,證明其獨特的醫學理念是正確的。傳統中醫學的確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縱觀四大文明古國的早期醫學,不論時間先後,發展過程都是相似的。這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最初的愚昧、迷信,逐漸發展為巫、醫同行,再到後來的完全獨立成學。這一過程是艱辛的、漫長的,可以說是所有的人在追求健康、同疾病做鬥爭中點滴經驗的長期積累。在醫學、藥物的摸索、探索過程中,人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這些成就的取得,無一不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時代在前進,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我們一定要銘記最初的人類所經曆的艱辛探索和取得的寶貴成就,給予他們公正、客觀、應有的評價。